《6.5.4.3.2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延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如“凑十法”“交换加数位置”)迁移解决小数加大数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算法优化意识。结合课堂实践,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以旧引新,激活思维
1. 迁移旧知,搭建桥梁
课堂以复习“9加几”“8加几”的凑十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导入,通过对比算式(如8+5与5+8),引导学生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自然引出“小数加大数”可转化为“大数加小数”的思路。例如,计算5+7时,学生自主提出“想7+5=12,所以5+7=12”,借助已有认知简化计算,降低学习难度。
2. 算法多样,尊重个性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如“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5+7=5+5+2=12;或拆大数凑小数:5+7=3+2+7=12;亦或直接想数的组成),并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感受“交换加数”的简便性,逐步优化算法。这种开放的探究过程,既培养了发散思维,也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 情境驱动,联系生活
结合教材情境图(如“学生跑步”“停车场停车”)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如“男生5人,女生7人,一共多少人?”)中理解算式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二、不足之处:关注差异,深化算理
1. 部分学生对“凑十法”的逆向运用不熟练
在“拆小数凑大数”(如4+9)时,少数学生因对数的分解组合不熟练,导致凑十过程混乱(如将4拆成3和1,却误算9+1+3=13)。这反映出对“凑十法”核心(“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的理解停留在模仿层面,缺乏对算理的深度理解。
2. 分层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课堂练习设计虽涵盖基础计算、变式训练(如比大小:6+7○7+6)和解决问题,但对学困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例如,部分学生在脱离实物操作后,依赖死记硬背算式结果,而未能真正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导致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
3. 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当学生提出非预设方法(如通过数数法计算2+9)时,未能及时引导其与“凑十法”对比,错失了深化算理理解的契机。此外,对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如5+8=11,误将5拆成2和3,却算8+2+3=13时漏加),缺乏针对性的错因分析和强化练习。
三、改进措施:夯实基础,分层提升
1. 强化算理理解,具象化思维过程
针对“凑十法”的逆向运用,增加直观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的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明确“拆谁、凑谁”的逻辑(如计算6+7,拆7凑6成10:6+4=10,7-4=3,10+3=13;或拆6凑7成10:7+3=10,6-3=3,10+3=13),并通过对比两种凑法,理解“拆小数凑大数”更简便的原因(大数离10更近,拆分的数更小)。
2. 分层设计练习,关注个体差异
- 基础层:通过“对口令”“开火车”等游戏巩固数的分解组合(如“9加几等于15”),熟背20以内进位加法表,形成计算技能。
提升层:设计“算式接龙”(如6+□=14,□+5=13)和应用题变式训练,培养逆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拓展层:鼓励学生用“凑十法”自编算式,发现规律(如“2加几”的和的个位比第二个加数少8),提升计算策略的灵活性。
3. 善用生成资源,聚焦错误归因
课堂中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思路,如展示“5+7=11”的错误算式,引导全班分析:“哪里出错了?怎样用凑十法检查?”通过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理解“凑十后需加上剩余部分”的关键步骤,避免因粗心或算理模糊导致的错误。
四、总结与展望
本节课通过知识迁移和算法多样化,帮助学生建立了“小数加大数”与“大数加小数”的联系,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算理深化和分层指导上仍需改进。未来教学中,应更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关注个体差异,通过针对性训练夯实基础,真正实现“会算”到“懂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