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24点”
教学目标:
1. 理解算“24点”的游戏规则,掌握用加、减、乘、除及括号将给定的3个或4个数字通过不同组合运算得到24的方法。
2.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索算“24点”策略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善于倾听、勇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能快速通过四则运算组合数字得到24。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解决含分数或复杂组合的数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游戏规则、例题演示、闯关练习等)、扑克牌(去除J、Q、K和大小王,保留1-10,共40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 魔术表演,引发兴趣
教师出示三张扑克牌(如3、4、5),说:“今天老师要变一个数学魔术,这三张牌能算出24点,信吗?”
演示计算过程:3×4×(5-1)=24(故意保留错误,引发学生质疑),待学生发现错误后,重新计算:3×(4+5-1)=24,或4×(5+3-1)=24。
提问:“你们想不想学会这个魔术?今天我们就来玩算‘24点’的游戏!”(板书课题:算“24点”)
2. 明确规则,理解目标
播放课件,展示游戏规则:
·用给出的数字(3个或4个),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可以用加、减、乘、除和括号,算出结果为24。
·最先算出或方法最多的小组获胜。
二、探究新知:分层学习,掌握策略
环节1:初探三张牌,总结基本方法
1. 尝试计算,自主探究
出示三组三张牌:
第一组:3、4、8
第二组:2、3、6
第三组:1、5、9
要求:同桌合作,用卡片摆一摆,算一算,记录算法。
2. 交流反馈,归纳策略
第一组反馈:最终正确算法:3×(8-4÷4)=24(强调括号的作用)
或4×(8-3+1)=24(引导学生发现:凑成24的因数组合,如3×8、4×6、12×2等)。
第二组反馈:2×6+3×4=24(引导学生发现:混合运算,先算乘加)。
第三组反馈:三张牌1、5、9无法算出24,渗透“并非所有组合都有解”的意识。
3. 方法总结
- 乘法优先法:先想24的因数组合(如3×8、4×6、12×2),用给定数字凑出因数。
- 加减辅助法:若无法直接相乘,用加减调整,如24=25-1、24=20+4等。
- 括号运用:改变运算顺序,优先计算部分算式(如先算加减,再算乘除)。
环节2:挑战四张牌,提升思维难度(15分钟)
1. 出示例题:4、5、7、8
要求:小组合作,用4个数字算24,记录不同算法。
2. 小组汇报,分享策略:教师板书不同算法,对比哪种更高效。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应用拓展
第一关:基础挑战
出示三组三张牌:
第一组:2、3、4
第二组:3、5、9
第三组:1、2、10
第二关:进阶比拼
出示四张牌,分组竞赛:
第一组:1、3、5、7
第二组:2、4、6、8
第三组:3、3、3、3
第三关:终极挑战
1. 开放题:用“2、3、4、5”算出24,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 生活应用
提问:“周末小明和爸爸玩算24点,爸爸拿出‘9、9、9、9’,小明说算不出来,对吗?如果是‘1、1、1、1’呢?”引导学生发现:当数字太小或太大时,可能无解。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1. 学生分享
提问:“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算24点的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算“24点”的核心:灵活运用四则运算,尝试不同组合。
2. 拓展作业
探索:四张相同的数字(如4、4、4、4)能否算出24?如果是5、5、5、5呢?
设计:自己编一组3个或4个数字,让同桌算24点,看是否有解。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游戏化教学:通过魔术表演、闯关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计算教学充满趣味性。
2. 分层设计:从三张牌到四张牌,逐步提升难度,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3. 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二)改进方向
1. 时间把控: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部分学生因思路受阻导致时间延长,今后可提前预设难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
2. 差异教学: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增加基础练习的比重,帮助其巩固四则运算规则,避免在复杂组合中产生挫败感。
3. 文化渗透:可简要介绍算“24点”的起源(中国传统数学游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算“24点”的方法,更在探究中体会到数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