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 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推理等活动,经历“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3. 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理解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灵活运用千米与米的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生活中千米的应用场景:公路里程碑、汽车速度表、地图比例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经验,引发思考
1. 复习旧知,激活认知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忆: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出示实物: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约8米)、黑板的宽(约1米),感受“米”的实际长度。
2.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播放课件:展示学校周边地图,提问:“从学校到小明家的距离是1000米,用我们学过的单位描述是否方便?”
学生发现:1000米数字较大,读写麻烦,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认识千米)。”
二、探究新知:多维体验,建构概念
环节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千米
1. 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展示: 公路旁的里程碑(如“距南京100千米”)。
汽车速度表(如“60千米/时”)。
地图上的距离标注(如“京沪高铁全长约1318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这些场景中的‘千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千米而不用米?”
总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用于表示较长的距离,符号“km”,1千米也叫1公里。
2. 千米与米的关系
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和米有什么关系?”
结合操场跑道(已知一圈250米),引导学生推算:
1圈250米,4圈就是250×4=1000米
环节2:实践体验,建立1千米的表象
1. 实地体验:走一走,数一数
回顾课前测量:“我们在操场走100米用了约150步,用时2分钟。那么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大约多长时间?”
学生计算:1000米是10个100米,步数约150×10=1500步,时间约2×10=20分钟。
播放视频:展示学生在操场步行100米的场景,再通过动画模拟延伸至1000米,感受1千米的距离。
2. 生活联想:估一估,说一说
出示距离卡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估测:
从教室到学校大门约200米,5个这样的距离是1千米。
标准操场跑道400米一圈,2圈半是1千米(400×2+200=1000米)。
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15-20分钟,骑自行车约5分钟,汽车行驶约1分钟(时速60千米)。
组织讨论:“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能用千米描述吗?”
环节3:单位换算,强化应用
1. 换算练习,总结方法
(1)3千米=( )米 (想:1千米=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000米,即3000米)
(2)5000米=( )千米 (想:1000米=1千米,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即5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总结换算口诀:“千米化米加三个零,米化千米去三个零。”
2. 对比辨析,区分概念
提问:“1千米和1米有什么不同?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学生举例:短距离(如书桌高度、课本长度)用米、厘米;
长距离(如城市之间的距离、公路长度)用千米。
三、巩固练习:分层训练,提升能力
第一关:基础巩固——单位换算
1. 填空:
2千米=( )米; 8000米=( )千米
从学校到图书馆的距离是1200米,合( )千米( )米
2. 判断:
教室的长约8千米。(×,应为8米)
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千米。(√)
第二关:生活应用——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情境图:
(1)小明每天步行上学,从家到学校需要走15分钟,每分钟走60米。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有1千米吗?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A城到B城需要3小时。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 小组活动:测量校园里的“千米路线”
发放校园平面图,小组合作设计一条长度为1千米的路线(如:操场跑道5圈、教学楼走廊来回20次等),计算并记录。
第三关:拓展思维——估测与推理
1. 出示图片: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标志(120千米/时)、马拉松比赛路线(42.195千米)。
提问:“你能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吗?如果让你跑完1千米,你觉得需要多长时间?”
2. 开放题:“如果用步长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怎样做能更准确?”
学生讨论:先测量10步的长度,再数总步数,最后换算成千米。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深化理解
1.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新的长度单位?它和米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用千米表示的例子吗?”
2. 实践作业:
(1)和家长一起步行1千米,记录所用时间和步数,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2)调查本地的一条公路或公交线路,了解其长度(如“北京路全长约3千米”),并用照片或文字记录。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体验式学习:通过实地测量、生活联想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建立1千米的表象,突破“千米”抽象难理解的问题。
2.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跑道、家庭距离等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
3. 分层练习设计:从基础换算到生活应用再到拓展估测,逐步提升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改进方向
1. 差异化指导:部分学生在单位换算时易混淆“千米”与“米”的进率,可增加对比练习(如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强化记忆。
2. 实践活动延伸:若课堂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实地走1千米,增强真实体验;课后跟踪实践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
3. 文化与数学结合:可简要介绍“千米”的国际单位制背景(1千米=1公里,源自法国“千米”概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千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其他单位(如吨、平方千米)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