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滚得远》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8-99页《怎样滚得远》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根据研究的问题,用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计算平均数,能根据所得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结论;初步了解用实验和数据分析问题、获得相应的结论的过程。
2. 使学生经历围绕问题收集、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实践研究过程,体会用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体验利用操作、实验可以获得数学结论的活动经验,并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用数学研究和解释的问题,体验实验研究的价值和乐趣;培养严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探究和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测量的正确性。
教学教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长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
2、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工人们都想到用斜坡滚的方法来搬运物体呢?
(省力气;比较快)
3、我们来看这两个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4、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圆柱形物体滚动的距离呢?
5、影响物体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只研究斜坡与地面成多少度角时物体滚得远一些。(板书:怎样滚得远)
二、实验操作
(一) 猜想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觉得,是斜坡角度大时物体滚得远,还是斜坡角度小时物体滚得远呢?
2、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那究竟“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3、(生:把老师带来的圆柱形小木块在斜坡上滚一滚,然后测量距离,比较后就能知道答案了。)
滚一滚、量一量,就是在做实验。(板书:实验)
4、如果让你们去做这个实验,该怎样做?先想一想,再小组交流
(1)搭出角度不同的斜坡(2)滚(3)量(4)算(板书)
5、同学们真会思考,为了实验方便,今天我们就研究斜坡和地面的角度是30°、45°和60°这三种情况。搭成斜坡的材料是相同的。我们用同样的圆柱形物体在这三个斜坡上开展实验。
(二)实验操作
1、这个实验具体怎么能做呢?操作视频操作示范:(播放视频)
(1)选取指定角度斜坡
(2)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上
(3)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往下滚
(4)等物体停止滚动后,量出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
(5)将测量的结果填入记录单
(6)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记录下来。
2、实验注意点:
(1)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放在斜坡的顶上?
(2)为什么要强调轻轻松开手?
师:这些操作都是为了减少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3)为什么要多做几次?(机动)
3、为了实验操作更有序,我们还有必要在小组里分一下工
请组长分工,2人操作,2人测量,2人记录并计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按这样的步骤来开展实验,看一看到底在哪个角度滚得远一些。教师巡视。
三、交流汇报,回顾反思
1、哪一组先来汇报
引导学生说说数据,说说结论。(两组)
2、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比较每组数据得出“斜坡与地面成45°时,物体滚得远一些”
三、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不同,物体滚的距离也不同;
做几次同样的实验,再求平均数,得到的结论更可靠;
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
小结:我们为了研究怎样滚得远的问题,想到可以用实验的办法,这是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实验,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不同,物体滚的距离会不同,有的角度滚得远一些,有的角度滚得近一些,通过比较知道了怎样可以滚得远一些;同时知道同样的实验,需要反复做几次,数据才能更加可靠。
比如同学们最熟悉的滑滑梯,国家就有相应标准,规定滑梯与地面的夹角标准应该在30度-40度。
像这样的生活里的一些情境,经常注意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它所蕴藏的数学现象,经过思考、研究,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原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