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各数
作者:俞昭英 日期:
2023-10-25 点击:
次
认识11-20各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82页的例题和第83页的“想想做做”第1-6题。
[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11~20各数。将第一次出现计数单位“一”和“十”,第一次提出“10个一是1个十”,并初步接触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这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加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11-20各数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具准备】: 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读一读中初识11~20各数。
谈话:小朋友,能说一说你认识的数吗?你能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0~10这些数,下面请你从1数到10。
出示下表的第一行,让学生数数。
谈话:(出示下表的第二行)今天又来了几位新朋友,看看认识吗?(认识)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些新朋友。
揭示课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出示1捆小棒,提问:老师这儿有些小棒。你们知道这些小棒有多少根吗?
有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0根,也有学生可能猜不准确、不能回答,教师将一捆打开面让大家数一数,强调:10根小棒,我们可以把它捆成一捆。
再问:这里有一捆小棒,是多少根?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数数入手,引出学习内容,可以减缓认知坡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数一捆的10根小棒,初步体会“一”与“十’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十”作必要的铺垫。
二、认识计数单位“十”
1.操作小棒。
谈话:你能像这样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在完成后指名到投影仪上演示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师生共同讲评。
课件演示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提问:这里有多少根小棒?
2.明晰关系。
拿起1根小棒,提问:这是几根小棒?是1个几?
拿起10根小棒,提问:这一捆小棒是多少根?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个一。
把手中的10根小棒捆成1捆,提问:刚才小朋友们把这样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是捆有多少根?
指出: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讨论: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谈话:指着自己的小棒说一说,几个一是1个十,并在书上填一填。
3.生活中的“十”。
谈话:“十”在生活中应用可广泛了,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出示:1盒铅笔有10支,是1个十;一双手的手指头共有10个,是一个十;1盒羽毛球有10个,也是1个十……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1捆小棒有10根的概念,初步感受1与10的关系;再通过教师示范和野生对话,明确1根小棒表示1个“一”,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自然得出“10个一是1个十”的结论。这样,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逐步建立“十”的概念,理清计数单位“一”和“十”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十”,这就丰富了学生对计数单位的感知,有利于他们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建立相应的数感,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认识11~20各数
1.摆一摆,数一数,认识12。
谈话:我们已经知识“10个一是1个十”,你能在桌上摆出12根小棒,并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吗?先试着摆一摆,再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指名展示摆小棒的过程,相机提问:能一眼看出他摆的是12根小棒吗?你们看,他请谁来的?
小结:对,摆12根小棒要请“十”来帮忙,先摆一捆小棒是10根,再摆2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
提问:看着小棒想一想,1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提问:1捆小棒表示几个十?2根小棒表示几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明确: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也可以说成是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
2.摆一摆,说一说,认识十几。
谈话:你能很快摆出11根小棒吗?
学生操作后,指名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明确:先摆1捆是十根,再添1根就是11根;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引导:你还能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动手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按自己的摆小棒,教师巡视。
指名展示摆出的小棒,并说说摆出每一个数的组成。
4.摆小棒游戏。
教师说一个十几的数,让学生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看谁摆的又对又快。
【设计说明】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先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摆出12根小棒并不困难,但有了“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的要求,问题就变得富有挑战性了。由于刚刚认识了1捆小棒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完成这样的操作。结合展示,通过师生对话,重点引导学生由1捆小棒表示1个十,2根小棒表示2个一,理解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道理,进而完成数的意义的抽象过程,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的原理。由12向其他数拓展时,主要通过开放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摆一摆、数一数、认一认的过程中自主掌握11~20各数的具体含义。这里,“摆”可以由摆12根小棒的迁移过来,也可以看着书的小棒图摆,还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经验摆;“数”是一种认识的突破。因为是1捆和几根的组合,的以不能再1根1根地数,而要先数1个十,再数几个一。这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认”就是看着小棒图下面的数,认、读出表示十几的数,初步体会左边的“1”表示1个十,右边的数表示几个一。
3.认识20。
由上面的游戏活动最后摆出的数是19,提问:19根小棒再添1根是多少根?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在19根里再添上1根合成20根,并将单根的捆成1捆。
引导:2捆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个十是20。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设计说明】有了“10个是1个十”的认识,还需要把学生的认识由“1个十是10”拓展到“几个十是几十”,这一过程中认识“2个十是20”是关键的节点。上环节,在先前摆出的1捆和9根小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添上1根得到20根,并把单根10根捆成一捆,得到20个十根,进而抽象出“2个十是20”。这样设计,清晰呈现了“2个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理解“2个十是20”的同时,感受由具体的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发展相应的数感。
四、应用练习
1.抓一抓,数一数。
谈话:每个小组的筐里都有些小棒,请每个小朋友先从筐里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再想一想怎样能一把抓出十几根小棒,然后试着抓一抓。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后,指名演示抓出小棒的数过程,并数一数是多少根。
提问:要使抓出一把小棒是十几根,抓小棒时要注意什么?
2.看一看,数一数。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直尺图,先让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各自从0数到20,再指名数一数。
提问:11在哪个数的后面?10后面的数与10前面的数有什么不同?
再问:18是接近20,还是接近10?
3.数一数,说一说。
要求:不看直尺,你能“从7数到17”吗?试一试。
学生自由数数后,指名数一数。
谈话:下面请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人提数数的要求,另一人按要求数一数,两人轮流进行,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同桌间活动,然后组织反馈。
4.估一估,数一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的草莓图(图略),提问: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师: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可以数一数,想一想,怎样能把这里的草莓数清楚?
明确:可以先数出10个圈起来,再数剩下的草莓的个数。
让学生先圈出10个,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并判断自己估计的是多了还是少了。
(2)出示雨伞图(图略)。
让学生先独立估一估,相互说说估计的结果,再在书上圈一圈,数一数,然后展示和交流。
提问:像这样数数的时候,先圈出10有什么好处?
5.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图略)。
引导:请小朋友看这几幅图,图中都有些什么?你认识上面的数吗?这些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作适当小结。
提问:你在生活中遇到11到20的数吗?谁能用11到20的说一句话?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6.数一数,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数学书,先数出10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捏一捏,看看有多厚。
提问:两次捏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练习本,先数出10本摞在一起,看看有多高,再数出20本,摞在一起,看看有多高?
学生活动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略)。
【设计说明】练习环节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巩固对11~20各数认识的同时,积累认数活动经验,发展数感。“抓一抓,数一数”的活动,由开始无意识地抓一把小棒到有意识地抓出十几根,促使学生在操作中不断调整和控制抓小棒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感知十几的实际大小,形成相应的数感。“估一估,数一数”的活动,先呈现草莓图,引导学生凭借已经形成数感进行估计,并通过数一数加以验证。由此引出先圈出10个的方法;再呈现雨伞图,让学生独立完成估、圈、数的活动。这种有层次的活动,更利于学生体会圈出10再数这一方法的实用价值。“读一读,说一说”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在不同场合的应用,体会数的不同含义。“数一数,做一做”的活动,增强了数出10本和20本练习本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具体的数量与抽象的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大小关系。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学会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体会或疑问?
【总说明】
1.围绕数的含义,有层次地开展数学活动。
数的本质是数量的抽象。认识11~20各数,不只是要学会数数和写数,更要经历由10根小棒捆一捆抽象出10个一是1个十的过程。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十进制的计数规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本课教学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建立起“10根与1捆”与“10个一与1个十”之间的对应,进而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其次,通过摆12根小棒,怎样能一眼就看摆了多少根的活动,启发学生用1捆和2根表示12,并由此形成“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认识;再引导学生通过摆十几、说组成的活动,明确十几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数,理解十几的含义。第三,通过将19根小棒添上1根,并把10根单根的捆成一捆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2个十20”,完成11~20各数的有意义建构。这样的活动,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具有“数学品味”和思想价值,是真正有效的活动。
2.设计丰富而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什么是数感?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数感是高度个性化的产物,它不仅和个体已有的数概念相联系,也和怎样形成这些概念相联系。学生数概念的建立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即从实际“体验数”的活动发展到讨论这些“数体验”的活动。本课教学,在不断强化计数单位“一”和“十”的同时,设计了抓小棒、看直尺、估草莓、数纸张等丰富多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借助不同事物在估一数、数一数、圈一圈等活动中,强化对十几的认识,感受十几有多少,建立相应的数感,积累认数活动经验。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课堂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