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谈爱清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谈爱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包迪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毓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纪美玲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福华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亚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昭英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纯芬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秀娟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倩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作者:陈毓  日期: 2023-05-22  点击: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5-56,P58练习九1-3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3、回顾整理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17+28     a+b=b+a

                                           加法结合

28+17)+23     28+(17+23)    28+17)+23 = 28+(17+23)

= 45+23         = 28+40

= 68(人)      = 68(人)                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5-56,P58练习九1-3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3、回顾整理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17+28     a+b=b+a

                                           加法结合

28+17)+23     28+(17+23)    28+17)+23 = 28+(17+23)

= 45+23         = 28+40

= 68(人)      = 68(人)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