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谈爱清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谈爱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包迪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毓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纪美玲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福华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亚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昭英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纯芬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秀娟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倩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探讨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整体设计

作者:周倩  日期: 2025-04-13  点击:

探讨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整体设计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整体设计,并深入理解其概念框架与实施策略。结构化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以促进学生认知的逐步发展。本文讨论了结构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实施策略,希望促进学生的认知与互动相融合,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整体设计

引言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结构化学习以其明确的理念和实证支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有序且稳固的知识框架,从而提升其深层次的数学认知能力。

一、结构化学习的概念框架与理论基础

结构化学习,作为一种注重知识组织的教学法,其概念框架着重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构建与层次性理解。在教育实践中,这一框架被视为促进学生深层次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倡导教师按照逻辑性强、内部关联紧密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从而引领学生逐步掌握从基础数学事实到复杂数学思想的转化过程。结构化学习的设计借鉴了多元认知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这些理论的共通点在于强调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具有挑战性的交互式活动来促进;于是,教师的角色便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协助者[1]。此外,该学习框架还涵盖了元认知的组成部分,即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认知和监控能力。通过培养学生预设目标、监测进度、评估理解度以及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结构化学习不仅提高了思维的自主性,也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进一步考察,结构化学习不单靠教师的引导,也依赖于学生在同伴互助的社会互动中构建知识。这一点源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即个体在社会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化工具共同塑造认知结构。

二、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结构整合,打造有序知识框架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结构整合是指在设计教学计划时,系统化地融合数学知识点,形成一个有序且连贯的学习体系。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易于理解的单元,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学习材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从容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地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此种方法不仅满足了心理发展顺序的必要性,也符合认知结构逐层建立的原理。在操作上,重要的是识别和强调各数学概念间的内在关联,并通过这些互相关联的网状结构来支持学生进行复杂数学思维的转换。

以小学数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化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掌握数的基本概念和数位值,然后介绍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原理,并恰当地过渡到使用加法知识点作为承桥,至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再发展到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运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表现数学概念的具体意义与实际应用,如通过生活情境中的购物问题,使学生了解多位数乘法的必要性和应用场景。透过这样结构紧密、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掌握数学计算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实用价值。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级别的练习题,使学生先从简单的直观物体计数开始,接着演变为更为抽象的数位排列与计算规律的理解。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努力营造具有挑战和参与感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以此促进他们对乘法运算的深入认识和灵活应用。

(二)学习活动设计,促进认知与互动的融合

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活动设计应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互动能力的提升,以促进概念理解和技能运用的深化。在此过程中,涉及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以及反思沟通等多种教学策略,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并在社会化的交流中巩固与拓展对数学的理解[2]。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将认知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彼此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姿态。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班级学生生日的真实数据,并指导他们如何将这些数据系统地记录在统计表中。随后,在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师示范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同时解释各种图表所表达的信息与数学含义。逐步,学生分组以实际收集的数据制作自己的统计表和条形图,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概念和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在协作学习中沟通和表达的能力。经由这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应用统计工具,还能更深入地理解统计数据表达背后的数量关系和数学原则。当孩子们在全班前展示自己的统计成果时,他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体验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意义。

(三)评价与调整,确保学习效果与持续改进

在小学数学的结构化学习整体设计中,评价与调整机制不仅涉及对学生认知成就的测量,同样关心学习策略的反馈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判定。因此,评价方式应超越传统的纸笔测试,拓宽到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项目式评价,以全方位捕捉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潜在差异。调整则体现在基于评价结果,教师如何灵活应对学生的具体需要,调节教学计划或教学策略,实现针对性教学和促进个体学习的最优化路径。科学的评价体系需关注数学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兼顾学生的思维流程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结果层面,更要深入到学习过程中,识别理解上的障碍,激励学生超越现有水平。调整行动则应体现敏捷性,能够迅速响应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无论是通过补充教材内容、变更教学方法还是提供差异化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结构化学习能够有效地支撑学生认知的成长,文中探讨了结构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涉及如何打造有序的知识框架、设计学习活动以及评价与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习内容的吸收、理解和应用。通过对上述实施策略的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有效的数学学习环境。此外,评价与调整机制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反思和增进教学方法的关键工具,使得教育实践可以持续提升质量。因此,结构化学习的应用可促进小学生在数学领域内建立扎实的认知基础,借此为他们未来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刘莉.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整体设计[J].智力,2021,(25):55-56.

[2]朱俊华.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单元整体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3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