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课堂“意外”,留足探索生成空间
作者:纪美玲 日期:
2023-04-24 点击:
次
捕捉课堂“意外”,留足探索生成空间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纪美玲
【摘要】:课堂是解不开的结,学生是猜不完的谜。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教育的“再创造”,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但是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中有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预设 精彩 意外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创设了生动而丰富的情境,而且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历练的平台。下面笔者就从自身经历的两个教学案例来谈一谈。
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分数》时,我引入了一个广告,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叫冬冬的小朋友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转身一看,来了7个小朋友,冬冬又将蛋糕横着一切,平均分成了8份,刚分好,又来了一位小朋友,冬冬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蛋糕又分成两份,给了一半第9个小朋友。
师:从广告中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能结合画面说一说吗?
生:,,(并一一结合画面来说明)。
生1:我联想到。
这是教师早在意料之中的,教师对这个联想不置可否,顿了顿,目光观察其他孩子的反应。
生2:我觉得不对。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这9个人吃的蛋糕不一样多,没有把蛋糕平均分成9份,所以每人吃的不是整个蛋糕的。
(教师刚想肯定这个学生的回答)生1又举手回答:我联想到的,不是看的蛋糕,而是9个小朋友,第9个小朋友不是其中一个吗?
生4:可是每个小朋友要用1表示。
生1:可以把所有的小朋友看成一个整体。
教师未作评价,目光还是看着其他孩子的反应。
师:面对两种结论,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6:如果从小朋友来看,联想到就合理,如果从吃的蛋糕来看,联想到就不合理。
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你说得很完整,把所有的小朋友看成一个整体,其中一个小朋友也能用分数来表示,这种分数表示法在以后我们就会学到。看来,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所得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这时,学生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课后,我回顾这一教学细节。学生说出的合理性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我不置可否的态度,给了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也生成了一段有价值的思考、对话和交流。反思这一教学案例,我对课堂教学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充分的预设。要想课上能轻松机智地面对学生的“意外”生成,课前就要作充分的预设,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想全面,想充分,这样学生课上出现的“意外”,实际早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对策早就心中有数,自然能充分体现教育的机智。课上学生说出本在我的意料之中,但学生说出的合理性,却出乎我的意料。从备课到上课,我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小朋友分的蛋糕,没有考虑过的合理性。但庆幸的是,我的延迟判断给了学生敢于表达的勇气。
2、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和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并不仅仅是教师面带微笑,学生能自主活动。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每一个问答中。怎么问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怎么问才能让学生有话敢说。学生只有真正做到了想说,敢说,才能将他们精彩的思维展示给大家。教学中当学生说出这个我意料中错误的答案时,我没有马上引导他去观察蛋糕的分法,而是不置可否,把解释的机会让给学生,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去引导大家思考。也正因为我对学生的尊重,对两种不同答案的一视同仁,才使得联想到的同学敢在绝大多数人都否认他答案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有了后来的精彩总结。
3、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师道尊严一直让我们觉得自己总比学生高明,总认为学生想的不会有自己全面。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学生其实是我们的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就显示出了比老师更全面、更独到的眼光。只有在心里真正认可每一位学生,尊重信任他们,才能用心倾听他们的话,从朴素中发现精彩,从意料中发现意外。
另外本人上学期有幸外出听课,一节一年级《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练习题教学中的片段让我记忆深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蓝色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独立操作,各自拼出来第一种自己的拼法。
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请同学们再独立思考。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他是怎么拼平行四边形的。
展示生1的拼法,如右图所示。
师:非常好!
生2:(急不可待地举起了小手)老师,老师,我也会!
教师邀请生2展示他的作品。
展示生2的拼法。教师请他把他的想法板贴在生1的小边,
如右图所示,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3:我还有不同的拼法呢。
展示生3的拼法。教师请他把他的想法板贴在生2的下面。
如右图所示。
生4:老师,我有一个想法,这3种不同的拼法,其实只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同样长的边靠在一起,就能拼出平行四边形。(很自豪的样子)
师:你能上台来演示一下吗?
生4:能!把一个三角形固定不动,然后把相同长的边靠在一起,就能拼出平行四边形。
说的多好呀!经他这么一说,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像发现了珍宝一样,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几条相同的边呢?
生:3条。
师:那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啊?
生:3种。
师:非常还,同学们凭借着大家的智慧,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中展示了3种不同的拼法,并且还有一位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窍门。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也当回小老师,回家考考你的爸爸妈妈,用你们手中2块相同的三角形,最多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好吗?
……
听课结束后,我也回顾了这个教学细节。本节课,通过拼图活动,从以中国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使学生感受图形间的联系,这本身就是突破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反思这一教学案例,我对课堂教学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1、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多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节课中,通过提问“还有其他的拼法吗?”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一驱动力的作用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经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拼出了第2种、第3种拼法。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一部分学习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第1种拼法对他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说,不同的拼法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节课的开放,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展开不同的探究,并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思维由单一走向多向,生4发现的诀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成功,同时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蹲下身子,感性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理性地分析教材,了解学生所需,以学习者的身份去读懂学生,把准学生的脉搏,和学生的理解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那我们的课堂将有更多的精彩随机生成。
【参考文献】:
[1]李万江.让学生学会提问.小学数学教育,2005,(1).
[2]田杨.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明出版社,2004.
[3]赵虹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教育,2005,(3).
[4]王素梅.为学生学习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小学数学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