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谈爱清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谈爱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包迪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毓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纪美玲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福华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亚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昭英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纯芬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秀娟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倩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空间观念培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周倩  日期: 2025-04-13  点击:

空间观念培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一、空间与几何: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场与素养生长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板块以“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变化”三大主题为脉络,贯穿1-6年级,承载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观念”“量感”“几何直观”列为核心素养关键表现,凸显了该领域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独特价值。苏教版教材以“生活经验—直观操作—抽象概括—应用拓展”为主线,构建了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既注重几何知识的逻辑性,又强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课程体系的螺旋建构

1. 低学段(1-2年级):从“认识简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到“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拼搭等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感知。例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中学段(3-4年级):引入“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等度量概念,探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如三年级“认识面积”通过“比一比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大小”“用方格纸测量图形面积”等活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及测量方法。

3. 高学段(5-6年级):深化“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内容,发展空间推理能力。如六年级“圆柱与圆锥”单元,通过“把圆柱侧面展开成长方形”的操作,推导侧面积公式,渗透转化思想。

(二)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1. 空间观念的形成:通过“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等活动,如四年级“确定位置”用数对表示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表征能力。

2. 几何直观的发展:借助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如用线段图表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复杂问题直观化。

3. 推理能力的提升: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验证圆的对称性”等活动中,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

二、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色与教学价值

(一)生活化情境贯穿,激活空间经验

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几何知识,如二年级“认识方向”以“校园平面图”为载体,让学生在“辨认教室的东、南、西、北”“设计从教室到操场的路线”等活动中,建立方向感。五年级“圆的认识”通过“车轮为什么是圆形”“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本质特征——圆心到圆上各点距离相等,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理解。

(二)操作探究引领,建构几何概念

1. 实物操作:低学段通过“用七巧板拼搭图案”“用积木搭立体图形”,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特征与关系;高学段通过“将长方体纸盒展开观察面的形状”“用直角三角板画垂线”等操作,理解图形的性质。

2. 表象操作:在“认识长方体”后,让学生闭眼想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再描述其特征,强化空间表象。

3. 符号操作:用“→”表示平移方向和距离,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用虚线”等符号规范,培养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构化设计,凸显知识关联

教材注重揭示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五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形成“度量”主题的纵向衔接;四年级“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内角和”构成“图形特征”的横向关联。同时,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介绍几何文化,如“祖冲之与圆周率”“七巧板的历史”,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策略:从经验积累到素养进阶

(一)直观感知:搭建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的桥梁

1. 多感官观察法

视觉观察:在“认识圆柱”时,让学生观察水杯、电池等实物,发现“圆柱有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

触觉感知:通过触摸盲盒中的几何体,描述“这个物体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面一样大”,辨别长方体与正方体。

动态演示:用课件演示“长方形沿着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2. 对比辨析法

1“周长与面积”教学中,通过“描一描课桌面的边线(周长)”“涂一涂课桌面的面(面积)”,对比两者的意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体积与容积”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装满水的杯子倒出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二)操作探究:在做中思,在思中悟

1. 实验探究类活动

“三角形稳定性”探究: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通过拉一拉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并解释“自行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

“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装沙子,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渗透转化与归纳思想。

2. 问题解决类活动

“设计遮阳棚”(六年级):给定“阳台长3米,宽1.5米,遮阳棚需伸出墙面0.5米”的条件,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模型,确定遮阳棚的形状(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及面积计算方法。

“寻找最短路径”(五年级):在长方体盒子表面,设计从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线,利用“展开图”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

(三)联系生活:让几何知识回归真实情境

1. 生活问题数学化

“包装礼物”中的表面积计算:计算“给长20cm、宽15cm、高10cm的礼盒包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彩纸”,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意义。

“确定位置”中的数对应用:让学生用数对描述“教室中自己的座位”“图书馆在校园平面图中的位置”,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数学知识生活化

“对称之美”拓展:展示中国剪纸、北京天坛等对称图形,让学生用轴对称原理设计窗花,感受几何的美学价值。

“方向与路线”实践:开展“校园寻宝”活动,学生根据“从教学楼出发,先向东走50米,再向南走30米”的提示寻找宝藏,强化方向与距离的综合应用。

(四)技术赋能:创新空间与几何的学习体验

1. 动态几何软件助力

“几何画板”演示“三角形内角和”:任意拖动三角形顶点,内角和始终为180°,增强结论的可信度;展示“圆的半径变化对周长和面积的影响”,直观理解变量关系。

“几何画板”探究“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输入平移距离或旋转角度,观察图形变换后的位置,精准掌握变换规律。

2. 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

沉浸式体验“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通过VR设备观察不同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突破平面图纸的空间限制。

模拟“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在虚拟教室中,让学生用数对(x, y, z)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为初中学习立体坐标系奠定基础。

(五)分层教学: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1. 认知水平分层

基础层(空间知觉阶段):通过实物操作认识图形特征,如用积木拼搭正方体,数出“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进阶层(空间表象阶段):能在头脑中想象图形的变换,如“将长方形绕长边旋转一周形成圆柱”,并描述其底面半径和高。

创新层(空间推理阶段):解决开放性问题,如“用12根小棒围出不同的长方形(长、宽为整厘米数),比较它们的面积”,发现“周长相等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2. 任务设计分层

层次

任务示例

素养指向

基础层

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测量能力、公式应用

提高层

用硬纸板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收纳盒(长20cm,宽15cm,高10cm),计算所需材料面积。

问题解决、空间规划

拓展层

设计一个容积为100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使所用材料最省(厚度忽略不计)。

优化思维、代数推理

四、评价改革:从知识掌握到素养发展

(一)多元化评价体系建构

1. 过程性评价

操作记录:记录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绘制校园平面图”等活动中的表现,如“能否准确描述图形特征”“是否主动尝试不同方法”。

数学日记:让学生写“今天我发现了长方体的秘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画对称轴时要注意用直尺”,培养反思能力。

2. 表现性评价

项目式任务:完成“设计一个小型植物园”,要求标注各区域的形状、周长和面积,综合考查图形认识、测量及应用能力。

口头报告:描述“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包括方向、距离和经过的标志性建筑,评估位置与方向的掌握情况。

3. 技术性评价

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批改学生绘制的几何图形(如判断对称轴是否正确),并生成反馈建议。

通过在线平台统计学生在几何游戏中的数据,如“图形变换类游戏的完成时间、正确率”,分析空间观念发展水平。

(二)素养导向的评价案例:以“认识圆”为例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评价方式

概念理解

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同圆内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课堂问答、思维导图绘制

操作技能

能用圆规画指定半径的圆,能在正方形内画最大的圆并说明圆心和半径的确定方法。

实践操作、作品展示

应用能力

解决“在圆形花坛周围铺石子路(求环形面积)”“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等问题。

问题解决、生活案例分析

空间观念

能想象“圆的半径扩大3倍,周长和面积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推理表述、几何软件模拟

五、反思与展望:在传承与创新中深化几何教学

(一)现存问题与改进路径

1. 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不足:部分学生依赖实物操作,缺乏对二维与三维图形转化的想象能力。改进策略:增加“根据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描述旋转后图形的位置”等训练,利用VR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

2. 度量单位的量感缺失:学生能熟练计算面积、体积公式,但对“1平方米有多大”“1升水的重量”缺乏直观感受。改进策略:开展“教室地面面积测量”“升与毫升的倒水实验”等活动,强化量感体验。

3. 几何语言表达不规范:在描述图形特征时,学生常出现“长方体有8个角”(应为顶点)等表述错误。改进策略:规范几何术语教学,通过“找错误、改表述”游戏强化正确表达。

(二)未来趋势与创新方向

1.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深化:设计“几何与艺术”项目,让学生用对称、平移等原理创作图案;开展“几何与科学”探究,如“桥梁结构中的三角形稳定性”,培养综合素养。

2. 大单元教学设计推进:以“图形的度量”为大单元,整合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突出“度量本质是单位的累加”这一核心概念,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迁移。

3. 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几何虚拟实验室”,提供可交互的三维模型、动态测量工具,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开发“几何思维训练”AI小程序,根据学生表现推送个性化练习。

 

结语苏教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操作探究的落实、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应让几何学习成为学生观察世界的“望远镜”、思考问题的“显微镜”和创造未来的“手术刀”。在“双减”背景下,唯有坚守“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才能让几何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翱翔的空间,让空间与几何的学习真正成为滋养核心素养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