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谈爱清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谈爱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包迪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毓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纪美玲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福华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亚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昭英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纯芬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秀娟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倩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教学重构——基于结构化整合与实践创新的探索

作者:周倩  日期: 2025-04-13  点击: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教学重构

——基于结构化整合与实践创新的探索

一、数与运算:小学数学的根基与核心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板块贯穿一至六年级,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体系的核心内容。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掌握计算技能,更在于通过数概念的抽象、运算意义的理解和算法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2024年修订的苏教版新教材,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纲领,将“数与运算”主题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强化了数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突出了“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的统领作用。

(一)课程体系的纵向贯通

1.低学段(1-2年级):从“20以内数的认识”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重点建立“十进制”概念,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操作,理解“满十进一”的本质。例如,在“10的再认识”教学中,通过捆扎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为后续大数运算奠定基础。

2.中学段(3-4年级):引入小数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将整数运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分数领域。例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中,通过“元角分”的生活情境,将0.5元×3转化为5角×3,利用整数乘法经验理解算理。

3.高学段(5-6年级):深化分数、小数运算,引入负数和代数思维。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通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整数乘法的“倍”概念过渡到分数乘法的“率”概念,实现运算意义的拓展。

(二)核心素养的横向融合

1.数感的培养:通过“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例如,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让学生通过“10个100是1000”的累加过程,建立大数的直观表象。

2.运算能力的发展:强调算理与算法的统一。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通过点子图拆分计算,让学生理解“先分后合”的算理,再抽象出竖式算法。

3.推理意识的渗透:通过“找规律”“算24点”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运算定律”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结构化整合:苏教版新教材的突破与创新

(一)内容组织的主题化

新教材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作为整体进行设计,突出计数单位的核心地位。例如,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加减法”整合为“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通过“计数单位累加”的视角,打通整数、小数运算的一致性。

(二)情境创设的立体化

1.文化情境: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因数与倍数”单元以“铺地砖”问题引入,渗透古代建筑智慧。

2.生活情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购物找零”“分糖果”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意义。

3.科技情境:结合现代科技成就,如“天宫空间站”的质量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路径的结构化

1.认知冲突驱动:通过“为什么不用千克而用吨?”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单位选择的思考,促进概念建构。

2.操作探究引领:设计“摆小棒”“涂格子”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算理。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通过折纸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3.分层任务推进: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基础、提高、拓展三类任务,如“基础题巩固算法,提高题解决复合问题,拓展题探索运算规律”。

三、教学策略: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一)情境化教学:让运算回归真实世界

1.主题情境贯穿:以“小熊的生日派对”为主线,串联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例如,通过“分蛋糕”问题引出分数除法,通过“买礼物”问题复习小数加减法。

2.跨学科融合: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结合,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让学生通过“天气记录”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分析气候变化趋势。

(二)结构化教学: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

1.单元整体设计:以“运算一致性”为核心,整合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例如,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240÷30”与“24÷3”的算理,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本质。

2.大概念统领:以“计数单位”为核心,贯通数的认识与运算。例如,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通过“0.1元=1角”的换算,让学生理解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

(三)差异化教学: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1.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层:巩固运算技能,如“竖式计算25×12”。

提高层:解决实际问题,如“用载重2吨的货车运8000千克货物,需要运几次?”

拓展层:探索运算规律,如“观察12×11=132,23×11=253,发现两位数乘11的速算技巧”。

2.动态分组策略:根据课堂表现调整小组分工,如“数学顾问”负责检查计算准确性,“创意编剧”设计运算情境。

(四)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学习体验

1.AI闯关游戏:将习题设计成“太空探险”关卡,如“燃料补给”环节练习小数加减法,“陨石躲避”环节解决行程问题,通过实时反馈和成就系统激发兴趣。

2.智能错题分析:利用AI技术生成错题分析报告,如“进位错误率达35%,建议加强竖式练习”,并推送针对性微课。

四、评价改革:从结果到过程的全面考量

(一)评价指标的多维建构

1.运算准确性:关注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和运算程序的规范性。

2.算理理解:通过“说算理”“画思路”等方式,考查学生对运算本质的把握。例如,让学生用“面积模型”解释分数乘法的算理。

3.方法合理性:评价学生是否能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最优算法,如“25×32”是否使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融合

1.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主动提出不同解法”“清晰表达思路”。

2.表现性评价:通过“数学连环画”“项目式学习”等任务,综合评估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创新思维。

3.技术辅助评价:利用在线平台实时采集数据,生成“运算能力雷达图”,直观展示学生在“速度”“准确性”“策略”等维度的发展。

(三)分层评价案例:以“分数加减法”为例

层次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基础层

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如“1/5 + 2/5 = 3/5”。

笔试、口算竞赛

提高层

能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如“1/2 + 1/3 = 5/6”,并解释通分的意义。

作业分析、课堂展示

拓展层

能灵活运用运算律简算,如“1/4 + 2/5 + 3/4 = (1/4 + 3/4) + 2/5 = 1 2/5”。

数学日记、小组探究报告

 

五、反思与展望:面向未来的数与运算教学

(一)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失衡: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直观操作,缺乏对运算本质的抽象理解。改进策略:通过“数形结合”活动,如用数轴表示分数运算,逐步从形象过渡到抽象。

2.分层教学的落实不足:学困生易陷入机械练习,学优生缺乏挑战性。改进策略:设计“一题多解”“开放题”,如“用不同方法计算24×25”,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3.评价的全面性欠缺:传统评价侧重结果,忽视过程性素养。改进策略:引入“数学素养档案袋”,收集学生的错题分析、探究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估。

(二)未来趋势与创新实践

1.AI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发“智能数学伙伴”,根据学生水平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如“基础薄弱学生优先巩固竖式计算,学优生探索速算技巧”。

2.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校园超市”项目,让学生在模拟购物中综合运用整数、小数、分数运算,培养应用意识。

3.数学文化的浸润:通过“数学史话”“数学家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运算的发展脉络,如“阿拉伯数字的起源”“九章算术的算法思想”。

 

结语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教学的重构,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必然选择。通过结构化整合、情境化设计、差异化教学和多元化评价,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数与运算教学将迎来更多可能性——从“解题”到“问题解决”,从“计算工具”到“思维发展”,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