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成效与亮点
真实情境创设,激活生活经验
围绕“放学后活动安排”主题,以学生熟悉的“课程表”和“课后活动”为切入点,通过问题“What day is it today?”和“What can you do after school?”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自然引入新授词汇(Monday, Tuesday, Wednesday等)和核心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 I have…”。例如,利用实物课程表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Wednesday”与“swimming lesson”的关联,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任务驱动,培养阅读策略
采用“预测-验证”的阅读模式,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如Liu Tao与朋友的对话场景),提问“Why is Liu Tao worried?”引发思考,再通过听读文本验证推测,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冲突”的故事情节(如周三有足球训练但需上游泳课)。此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加深了对关键句型的理解。
游戏化操练,突破重难点
针对星期词汇(Thursday, Saturday)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星期转盘”游戏,学生转动转盘并快速说出对应活动(如“On Thursday, I play table tennis”),结合TPR动作(如模仿游泳动作),强化词汇与句型的关联记忆。同时,通过改编课文对话(如替换活动与星期),提升语言迁移能力。
二、教学问题与不足
星期词汇的拼读与顺序混淆
部分学生对“Wednesday”和“Thursday”的发音及拼写掌握不牢,常将“Wednesday”误读为/wenzdeɪ/,且对星期的顺序(如Tuesday与Thursday的位置)记忆模糊,需强化自然拼读规则与规律总结(如“Wed-nes-day”分音节记忆)。
时间介词与动词短语的搭配错误
学生在描述活动时易混淆介词“on”与“at”的使用(如“on Wednesday” vs. “at 4:00”),或遗漏动词短语中的冠词(如“have a swimming lesson”误用为“have swimming lesson”),需加强语法细节的对比训练。
综合语言输出的逻辑性不足
在拓展任务“设计课后计划表”中,部分学生能独立使用句型,但活动安排缺乏合理性(如“I play football on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未能结合真实生活场景(如作业时间、休息时间),反映出逻辑思维与语言整合能力的欠缺。
三、改进策略与优化方向
多模态强化星期词汇记忆
利用英文星期歌曲(如“Days of the Week Song”)配合手势舞,通过韵律巩固词汇发音与顺序。设计“星期排序卡”小组竞赛,要求学生按正确顺序排列星期卡片并描述活动,培养协作与语言应用能力。
对比辨析语法细节
制作“时间介词转盘”,内圈为星期/日期,外圈为时间点,学生转动指针造句(如“On Friday, I read books at 5:00”),直观区分“on+星期”与“at+时间”的搭配。
通过“纠错小医生”活动,呈现典型错误句子(如“I have swimming lesson on Wednesday”),引导学生发现并修正错误。
深化语言与思维的融合
增设“合理计划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How to balance study and play?”,鼓励用目标句型表达理由(如“I play basketball on Friday because I can relax.”),培养批判性思维。
结合Project 1“My day”,将Story time与单元整合,设计“课后俱乐部海报”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活动安排并用句型展示,提升综合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