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成效与亮点
情境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开学第一天的真实情境,以“Welcome back to school”和班级新课程表为切入点,自然过渡到学科名称的学习(如Chinese, Maths, English等),并借助课件动画呈现Story time内容,使学生快速融入语言环境。例如,结合课程表讨论“Our new timetable”,将抽象的学科词汇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联,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价值。
分层教学,注重语言输入与输出
将Story time分为两个板块,通过“观察-倾听-推测”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例如,通过提问“What subjects do they talk about?”帮助学生抓取关键信息,再通过角色扮演、复述课文等活动强化输出,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高频句型操练,夯实语言基础
围绕核心句型“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I like…”,设计“人人练、组组练”的互动模式,融入每节课的Free talk环节,结合调查活动巩固问答逻辑,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语言惯性。
二、教学问题与不足
学科词汇的拼读与记忆难点
部分学生对于“Maths”“Science”等较长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存在困难,尤其是“Science”中字母组合“ie”的发音易混淆,需在后续教学中结合自然拼读法强化训练。
“Subjects”与“Lessons”的混淆
尽管通过例句对比(如“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强调“subjects”指学科、“lessons”指具体课程,但学生仍难以区分两者的应用场景,尤其在回答时易混淆时间范围(如“this week”用lessons,“this term”用subjects)。
语言迁移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能机械复述课文内容,但在实际情境(如模拟课程表讨论、编写歌谣)中灵活运用学科词汇和句型的能力不足,需加强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迁移训练。
三、改进策略与优化方向
强化词汇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利用简笔画、实物道具(如课程表卡片)或多媒体资源(如学科相关视频)辅助词汇记忆,例如通过“Music room可以唱歌”的功能描述加深理解。设计“单词拼读竞赛”或“学科猜谜游戏”,增强互动性,突破拼读难点。
对比练习区分易混概念
设计对比表格,列举“subjects”与“lessons”的例句(如“We have six lessons this morning” “I like Art and PE subjects”),结合时间短语(today/this term)进行针对性训练。
增加“课程表改编”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时间范围(上午/下午/学期)使用正确句型问答。
深化情境化语言实践
拓展“校园小记者”活动,让学生采访同伴的学科偏好并撰写报告,融合Checkout time的写作任务,提升综合语言能力。
结合Rhyme time创编学科主题歌谣,例如用“I like Science, it’s fun. Doing experiments in the sun!”巩固词汇与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