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之光 点亮课堂——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摘要:新课改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化思维特征。英语绘本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具有鲜明、直观、形象、简洁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绘本,引导学生感知绘本的画面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想象与感悟中培养思维品质。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绘本 思维品质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小学英语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很多教师在组织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都喜欢运用英语绘本,其更加贴合小学生对英语教学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开展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时,应该加大素质教育的落实力度,着重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绘本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优势
小学英语绘本以其趣味性、交际性、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等特点,成为英语教师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绘本以其丰富生动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孩子们探索故事的精彩世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各种绘本中呈现的不同主题和情节是教师挖掘信息和设计问题的重要来源。绘本的封面内容、图片、文本信息、主题意义等要素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只有在阅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才有发展的动力。问题设计是绘本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进行绘本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信息,在分析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利用绘本的独特优势,使小学生充满好奇和兴奋,融入绘本故事情境,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经常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对绘本故事的感知和理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价值的问题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绘本故事,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问题设计并不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问题互动只是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没有显著影响。有时教师的问题不能被学生回答,这说明问题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高;如果教师的问题设计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导致问题太难,就会使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降低课堂参与度,缺乏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问题设计的难度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如果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随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不注意问题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问题的设计在学生阅读英语绘本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需要关注课堂问题的设计,进而设计有价值的课堂问题。
三、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一)聚焦思维品质发展,提升问题设计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中的作用,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肯定英语绘本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中的价值,在分析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定以培养思维品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有效实现课堂问题设计的目标,增强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阐明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义。在绘本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还是基于主观经验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都需要通过课堂问题设计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使学生跟随教师积极的思维。教师应意识到问题,学习和研究有关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问题设计的相关理论,并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并以优秀的教学实例为依据,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关注高阶思维问题,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一些教师倾向于根据绘本内容所包含的肤浅信息来设计问题,忽视了面向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价值。虽然小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化文本内涵,关注绘本的主要内容,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浅层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绘本所传达的主题意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分析问题是指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绘本的内涵,深入分析绘本的内容和情节而设计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和分析问题时,应把握问题的逻辑结构关系,为学生铺路,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思考绘本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情节前后的逻辑关系,调动学生的思维,把握文本中的关键内容,共同探索其本质内涵。
评价问题是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辩证地看待一种观点,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发挥处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成为判断性的读者。在绘本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评价人与事、故事情节、主要观点和其他细节。创造性问题是指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升华绘本的主题、内容和人物情节而设计的问题,在学生对绘本内容和信息的全面理解和内涵探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问题可以设计为适应情节、创造结局、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作品。同时,教师在提出高阶思维问题时,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同时,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认知发展有很高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表达观点的机会。教师应为学生铺路,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绘本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多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并在为低阶思维问题打下基础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高阶思维问题。
(三)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层次性问题
在小学英语绘本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应是渐进的、相对平衡的。我们不仅要注意低层次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向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过渡。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思维发展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梯度问题,把握知识之间的横向关系,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在问题层次上,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至于目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层次可分为三个部分。基于绘本知识初步解读的记忆与理解问题是思维的基础,基于知识整合与应用的应用与分析问题是思维的深化,而在评价和创作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创造力的基础上,探讨绘本的主题意义,是对思维的拓展和升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重复的思维过程。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不同教学阶段可以包含多层次的思维问题,从而使低层次的思维问题可以延伸到高层次的思维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提出各个层次的问题,把握各个层次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从浅到深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思考。
(四)分析绘本情节逻辑,形成递进关联的问题链
“问题链,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问题链的设计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探索过程。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绘本的基本结构相对简单,但情节的安排仍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计,并使用连贯的问题链帮助学生理解和升华内容。对于英语绘本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各个环节设计一个连贯、相互关联的阅读问题链。在阅读前阶段,教师可以在学习理解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问题链,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绘本的内容,提高阅读兴趣,引入问题链通常指向对封面信息的理解。例如,封面中显示的人物、文学元素和主要信息可以成为问题设计的来源。通过提问,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知封面信息并进一步预测内容。在读中阶段,基于应用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图画书的情节逻辑,通过探究问题链的设计探索文本的内在关系。探究问题链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指向学生对绘本情节逻辑的详细分析。教师可以借助绘本的逻辑关系设计分层问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细节。在读后环节,教师可以基于迁移和创新活动,通过设计反思性问题链,激励学生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和创新,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以绘本“Sailor Sid is Clever”这个为例,教师在读前阶段设置激发学生的初步感知,对绘本故事开展预测的导入式问题链,(1) 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 page?(2)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story?在读中阶段以细节信息的梳理为基础,设置探究式问题链,进一步预测故事情节,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学生为中心对故事中所涉及的问题解决方案开展讨论分析,(1) The sailors wokeup,can you guess whathappened?(2) If a boat is stuck onsand, what happens?(3) What would thesailors do next?(4) Why did they runup the boat and backagain?(5) Which action couldhelp them solve theproblem?
在读后环节,通过设置反思性问题链,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围绕绘本题目的设定依据和问题解决方案进一步思考,(1) From the book,howdo we know that" SailorSid is clever" ?(2) Why did he say"come back here" ?(3) Do you think this isthe best solution?(4) Can you draw asolution for the story?在读前、读中、读后三阶段形成逻辑分明,前后连贯的问题链。
因此,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不同教学阶段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教师在不同环节把握培养学生思维水平的重点,注意绘本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铺路,引导学生从低级思维的培养过渡到高级思维的提升。
(五)追问生成性问题,跟踪学生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是保证师生多元互动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还要注意课堂上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问题设计需要教师事先预设,而教师预设之外的动态问题是激活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影响着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设计和解决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深入解读课文,增加提出和回答生成性问题的知识储备。只有深入解读课文的内涵,对绘本的内容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教师才能跟随学生的想法,共同探索问题,抓住学生观点中的宝贵资源,作为生成问题的素材。其次,教师应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认真倾听学生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看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生成性问题的产生。最后,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确保生成性问题的科学性,跟踪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的思维角度偏离了问题的主线或只关注肤浅的内容时,教师应借助生成性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答案的要点,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倾向,鼓励学生独立修改答案,确保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以绘本“Sailor Sid is Clever”这个为例,在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中,学生回答的参与度较高,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提出生成性问题。生成性问题继而引发了学生梳理已有信息,对故事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如在读前环节,教师通过提问 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 page? 学生自由论述自己在阅读封面内容时所观察到的信息,此时获得如下答案反馈:
T: 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 page?
S: Maybe it is a big wind.They can’t stand.
T: How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wind?
S: Because the people can’t stand well and the man’s hat is blown away.
T: What other things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
S: I know who write the story, Jill Eggleton.
T: Do you think they write the story? He is an editor.
据此教学片断,当学生关注到封面中的人物因为大风而站不住的细节时,教师及时追问学生如何用眼观察出风的细节,设置生成性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学生的回答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无论答案是对是错,教师都应敏锐地捕捉学生观点中有价值的细节,及时提问,进一步倾听学生的重点,跟踪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构思,及时追问,重视生成性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总结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绘本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英语绘本能让教师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拥有一个新的视野,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去诠释不一样的英语课堂。应用英语绘本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总之,小学英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借助绘本展开教学,优化英语教学,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志娟.学会思维: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1):189-190.
[2]林丽佳.润物细无声——论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各环节渗透思维品质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98.
[3]谭梅影.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方法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07):46-4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