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蒋寅  日期: 2025-03-31  点击: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点

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时,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4.指名回答。

预设: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

5.小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1)用课件出示词语。

军阀  避免  僻静  严峻  魔鬼

苦刑  执行  袍子  皮靴  含糊

(2)指名读词语和齐读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哼”“执”。

(1)学生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练习书写这三个字。

(2)教师重点指导:“阀”的第八笔“撇”不要漏写,“哼”不要 多加一“横”,“执”字中的“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折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并适时批注。

3.教师用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课文脉络,并将表格补充完整。

段落

叙述顺序

具体事情

第2—7自然段

被捕前

 

第8—18自然段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被捕

第1929自然段

 

 

第30—33自然段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讯息

 

 

 

 

 

 

 

 

4.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5.借助表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提出新的疑问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

侧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时代背景、李大钊生平简介的资料。

2.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搜集新的资料:结合大家刚才交流的资料,再读读课文,你对哪些地方有了新的理解?想一想,还有没有你很想了解,但课文中没有写的内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上面两个问题。教师侧重对第二个问题进行指导,可运用分类汇总的方法。

预设:

不影响理解的问题:闫振三后来怎么样了?

有助于理解的问题:李大钊被捕前为什么不离开北京?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根据课上梳理的问题,查阅资料。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2课时

 

课时目标

1.关注对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李星华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 打开书,边浏览课文,边回顾作者李星华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组织全班交流:通过这些事,李大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小结:李大钊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课文是怎样将李大钊的革命英雄形象烙印在我们心中的。

 

二、关注描写,体会品质

1.默读课文。要求: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直线画出来, 并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默读后,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相机出示句子。

(1)用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学生自读句子。要求:想想父亲的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哪些地方表明父亲不愿意离开北京?

预设1.当学生回答“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和“我哪能离开呢”这两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话的句式——前一句是陈述句,运用这一句式的目的是想强调某种事实;后一句是反问句,运用这一句式更能传递某种情感。

预设2:当学生回答“坚决”一词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尽可能读出李大钊同志坚决的语气。

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当时的局势究竟有多严重, 深入体会李大钊这句话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④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用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1926318日,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在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向由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的学生开枪,打死47人,伤200余人。

⑤组织全班交流。

⑥小结:这一段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和忠于革 命的伟大品质。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对这位革命者的敬佩之情。

(2)用课件出示描写言行、神态的句子。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①提出要求:读句子,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品质,是从哪些

词语中感受到的。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从李大钊同志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无所畏惧的革命者。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描写李大钊被捕的场面时,作者只通过李大钊同志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一种神态,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的革命品质,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形 象就直接矗立在了我们的眼前。

④引导学生读“被捕时”这一部分,想一想:这一部分,课文只用了这三句话来描写李大钊,对那些匪徒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⑤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那些匪徒?

⑥同桌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⑦小结:是的,在匪徒的间接衬托下,李大钊大无畏的品质更加突出了,革命者的形象 显得更加高大了。

(3)用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的句子。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提出要求:自由读句子,想一想,李大钊被捕后都遭遇了什么。

②指名回答。

预设:学生抓住“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词组想象到李大钊遭遇了重刑。

③教启发思考:面对重刑,李大钊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李大钊被捕后的受刑资料,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⑤指名回答。

⑥教师小结:受到如此折磨,李大钊却仍保持着平静和慈祥的神情。这一句中的外貌与神态描写直接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

(4)用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关系。”

①学生读句子,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从“一切都跟她们没关系”这句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

③教师小结:父亲的语言处处显示他想保护家人,字字都饱含着他对亲人的爱。此时,一位慈父形象又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再读描写言行的语句,思考: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1)用课件将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呈现出来,指名读或学生齐读。

(2)学生结合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相机板书: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

(3)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慈父。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

 

 

(板书: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

4.通览全文,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

(1)学生自读课文的结尾,想一想: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2)画出课文中的语句,和同桌交流。

(3)学生对比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有什么发现。(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

(4)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5)小结:428日是女儿李星华永生难忘的日子,1927年的这一天她失去了慈爱的 父亲;428日更是国人永生难忘的日子,1927年的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

(板书:一位革命者 一位慈父)

 

三、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必做:查阅资料,了解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事迹。

选做:阅读《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   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

李大钊        一位革命者  一位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