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四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作者:黄仕欣  日期: 2025-03-05  点击:

一、紧扣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印象中的恐龙是怎样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科普说明文,就和恐龙有关。(板书课题)一起读。

师: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你产生过哪些疑问?

生:恐龙那么笨重,它怎么能飞向蓝天呢?课文是不是为了吸引我们的眼球故意这样说的?

生:我想知道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尝试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

师:昨天已经布置过大家预习过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凶猛异常、笨重迟钝、茹毛饮血)

师:第一行词语谁来读?

师:“茹毛饮血”中的“血”读作xuè,他读正确了。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指的是连毛带血生吃动物。用来形容恐龙非常凶猛。

师:“茹”的意思就是吃。这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种动物?

生:恐龙。

板书:恐龙。出示:轻灵、凌空翱翔、天之骄子)

师:第二行词语谁会读?(生读)

师:这一行词语又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说)

板书:鸟类

师:接着来看第二组词语。谁来读?(出示,生读)

化石    演化    假说

中生代    繁衍    树栖

骨骼中空    脑颅膨大

师:这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科学术语。科学术语背后藏着很多科学知识。有不理解的吗?(生摇头)

师:看来预习得非常充分。那老师来考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古代动物植物的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石头的一部分,就叫化石。

师:非常专业的回答。你们见过化石吗?

(出示恐龙化石、鱼化石、蕨类植物化石图片)

师:科学家经常会研究化石。化石有哪些作用?(生说)

师:难怪有人说化石是沧海桑田的见证。

师:知道“中生代”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那个时候恐龙最繁盛。

师:这么专业的科学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科普书上看到的。

师:对,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阅资料。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网上搜索的资料良莠不齐,最好查阅权威的工具书或专业书籍。

师:“假说”是什么意思?

生:“假说”就是假设、猜想。

师:谁能借助黑板上的板书简单说说课文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

生: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鸟儿。

师:概括简介明了。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每个读一遍。

师:看来,同学们生字词掌握得很不错,当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联系生活、请教别人等方式弄懂它们。

三、初读课文,提出问题,梳理问题

师:昨天,老师也明确地告诉大家,在预习时要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课前,把阅读中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尝试解决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在阅读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交流讨论,相机引导,科学知识类问题直接解决,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给予肯定,针对写法提问的予以表扬。

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那这么多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呢?本单元交流平台当中给予了我们提示,谁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查资料、请教别人,这些都是好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就走进课文,尝试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精读1、2自然段,尝试解决问题,习得方法

1.聚焦假说的提出,体会特殊写法。

师:(刚刚同学们似乎都没有针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首先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刚刚有同学问课文一开始为什么要把恐龙和鸟类放在一起写呢?谁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读)

生:第1自然段主要是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一支这个假说。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假说。(生齐读)

师: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提出假说,而要先把恐龙和鸟类放在一起说呢?联系上下文想想看。

生:我从“说到……往往……谈起……自然……”这些词中读出,人们通常认为恐龙体格庞大、鸟类体态轻灵,谁也不会想到有如此巨大差异的二者会有什么关系。(红色字体显示:说到……往往……谈起……自然……)

师:没错,打破常规思维形成对比,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生:我也从“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这些词语读出,作者开头把恐龙和鸟类放在一起说出来其实是在进行铺垫,为了引出后面的假说。(红色字体显示:二者似乎……但……)

师:太厉害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都被你们发现了。你们看,联系上下文时,抓住关键词句就能提取重要信息,发现藏在字里行间的写作奥秘。(板书:联系上下文 抓关键词句)

师:初读课题时,有同学提出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将看似不相干的蓝天和恐龙结合到一起。联系课文后,你们知道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吗?

生:我发现题目其实就是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的假说,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假说在写。

师:对,好的说明文题目不光能够交代清楚说明的内容或对象,还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起阅读期待。读懂说明文,首先要读懂题目。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相机引导:读到最后这个假说,你又有了哪些疑问?

2.聚焦假说的提出,体会严谨的科学思维。

1)聚焦假说的提出,体会缜密的科学研究过程。

师:是啊!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演化变成的这一假说?课文哪一自然段介绍了这一内容?

生:第2自然段。

师:现在就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像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那样,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找一找科学家提出假说经历了哪几个重要过程。

生:注意相似、研究化石、提出假说、发现证据。

(出示:注意相似→研究化石→提出假说→发现证据

师:这几个研究阶段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到文中去找一找依据。

生:不能。我从“早在十九世纪、在研究了……之后、根据这一假说、20世纪末期、辽西的发现”这些词语读出,每一个研究阶段都是基于前一个阶段的研究:因为注意到相似,所以才会根据相似去研究化石,因为研究了大量化石才会提出假说,最终才会寻找证据。

师:是呀,研究过程环环相扣,文章的表达也是逐层深入。现在谁能借助这些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科学家为什么会认为鸟类是由恐龙一支进化来的

(出示:早在十九世纪……在研究了……之后……

根据这一假说……20世纪末期……辽西的发现……)

(指名说)

师:科学研究逐层深入,文章表达环环相扣,这就是说明文严谨的科学思维。

2)聚焦假说提出的语言,体会准确的语言表达。

师:科普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表达科学、准确。在这一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却让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谁来读一读?(出示: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师:“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科学家提出的假说中用了一个表示不确定的词语,你们觉得科学吗?能不能去掉呢?

生:我觉得不能去掉。因为这个假说是不确定的。去掉“很可能”给人感觉鸟类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生:我觉得这里的可能”不是模糊而是准确,更能显示出科学性。

师:说得真好。像这种表达准确的语言,课文1、2自然段还有,你发现了吗?

生:似乎”,二者似乎毫不相干,表示二者不是真的不相干。

生:课文中还有一支、应该、许多”等词语都让我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准确。

师:课文其他自然段类似这样表达准确的语言还有很多,阅读时,我们要加以关注。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解决提出的问题的?

生:刚才我们是根据问题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来提取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

师:是的。接下来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继续解决问题。

3.聚焦“证据”,体会自豪之情。

师:在这四个重要的研究过程中,辽宁西部发现的证据起到了关键作用。刚才有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生汇报交流)

师:“点睛之笔”指什么?

生:指我国科学家在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师:为什么要称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呢?你们联系上下文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句,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生:我从“首次发现”知道了这个证据非常重要,以前从来没有人发现过。

生:我还从“展示”“证据”这些关键词中读出这些证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师:真好,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我们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课文中说,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证据。读到这句话时,你有没有想要知道的?

生:是我国的哪些科学家?他们是怎么发现的?中间有没有经历艰难的过程?

师:虽然短文只用一句话介绍了这个首次发现,但发现并被世界认可的过程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播放证据发现的相关视频资料)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证据发现过程的艰难。

生:我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师:老师告诉你们,视频中介绍的科学家季强是江苏南通人。除季强之外,我国还有以作者徐星为首的科学团队也一直在进行着这项研究,同样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读出你的骄傲和自豪。(生读)

五、回顾总结,课后讲述巩固

师:现在,你们觉得这个假说的提出有科学道理吗?你觉得鸟类起源于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假说提出得有理有据,我觉得鸟类就是起源于恐龙的一支。

师:看来你真的被课文说服了。课后,就请大家把这个假说以及假说提出的过程有条理地讲给家长听,注意体现出研究过程环环相扣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恐龙究竟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