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善”“之”“决”等字词的意思。
3.对照注释,理解句意,能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5.懂得“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善”“之”“决”等字词的意思。
3.对照注释,理解句意,能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4.体会作者通过“学弈”这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了解作者。
1. 谈话揭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板书:文言文二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小故事《学弈》。板书课题:学弈 “弈”指什么?“学弈”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并不局限于下围棋。)
2. 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邹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被称为“四书”,是古代学子必读之著作。告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
3.问题导读。
《学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它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二、参照注释、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上几遍。(2)对照书中的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逐句读,指导学生放慢语速、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重点指导设问句的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对于这句的回答“非然也”,要读出肯定的语气。朗读时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课文停顿如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连起来读。
学生练读。
指名朗读。
(3)同桌交流:根据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懂故事、悟出道理。
1.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善”在这儿的意思是?(擅长)
(2)弈秋的棋艺如此高超,你能用一些词语形容一下吗?(举国闻名、赫赫有名、名扬四海)
(3)指导朗读。
2.如果碰到名师弈秋,你想学下围棋吗?有两个人也是如此。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儿的“使”是什么意思呢?(让)“诲”呢?(教导)
3. 他们两个是怎么学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句子,看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交流:
出示句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两个学生跟弈秋学下棋,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听讲专注程度不同)
(2)请你们展开想象,专心致志者当时是怎么做的?(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3)当小鸟唱着婉转的歌时,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当小河哗啦啦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当蜂蝶在身旁飞舞时,他看到了吗?因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4)古人用“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泰山之高。”传神地表现出当人进入专心致志时的状态。此时的这个学生一定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5)另一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呢?(相机理解“之”的意思。)请同学们
根据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练习朗读。
5.两个人的态度不同,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专心致志者学有所成,三心二意者学无所获。)
6.二人师出同门,其结果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
(1)是两人的智力有高低吗?出示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练习朗读。
(2)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原文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联系课文内容,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博弈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如果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家。)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3)小结:学习的好坏,不是全在智力高低,就算有好的老师教,也未必就能学好,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认真地学习。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板书:专心致志)
四、总结全文,体会方法。
1.同学们,这则文言文作者先叙述了一个有关学棋的小故事,(读相关句子),结尾作者很自然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读最后一句),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不言而喻,那就是: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像作者这样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朗读体会。
3.练习背诵。
五、作业设计。
把这则文言文背给家长听,并说说故事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习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问题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2.“孔子之后,一无孔子”,可是,这位博学多才的大教育家孔子东游时,却被两个小孩子的问题难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小故事——板书:两小儿辩日
3.学习生字:“辩”,你能给“辩”组个词吗?(辩论、争辩),形近字组词:辨、辫 在这儿,“辩”的意思是?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两个小孩子在争辩什么?他们是怎样争辩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解词释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上几遍。(2)对照书中的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尝试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字词:
一儿曰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
指名读,正音,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知”,同“智”,智慧。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指导句中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
4.解词释意:你能根据注释和课前预习,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吗?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其:他们(指两小儿)。故:缘故、原因。
句意:孔子到东方游学,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是什么原因。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日始:早上。去:距离。日中:正午。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3)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及:到了。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在这篇文章中都表示反问的语气,指“吗”。相机拓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表示疑问,指“吗”。)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寒凉。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6)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5.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吗?
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东游时遇到两个孩子,他们在辩斗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最终孔子也没能给出他们科学的解释的故事。
三、聚焦“辩斗”,解读文本。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理解了字词,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请你们再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交流:
(1)两小儿在辩什么?(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2)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指名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小儿观点: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小儿观点: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出示: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是根据视觉观察判断的,他看到太阳刚出来时就像车盖那么大,而中午时就像盘子那么小,以此推断: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是根据感觉推论的,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以此推断: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4)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样。)
(5)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做两小儿,对太阳的远近进行“辩斗”,比一比谁“辩”得最精彩。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让学生在读中辩,辩中读,读读辩辩,熟读成诵。)
四、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小儿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的观点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孔子不能决也。指导朗读。
3.两小儿是怎么说的?出示:孰为汝多知乎?
这句话是是什么句式?从这个“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4.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你们觉得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这句话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
(可以用孔子的名言,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回答)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5.孔子,在面对两个小孩子,他不撒谎,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而,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子就能过通过观察认识一日中的温差,争辩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远近。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的今天,现在的你知道“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距离吗?” (让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6.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小练习册》。
2.背熟课文。
3.推荐阅读:《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