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12、为人民服务

作者:王美华  日期: 2025-03-03  点击: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学会“彻、迁”等9个生字,会写“革命、解放”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3、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结合“阅读链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5、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阅读链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各个层次是如何围绕课文中心展开论述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讨论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人是谁吗?

1944年,毛泽东同志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这位普通的战士就是张思德。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人物介绍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生前为毛主席警卫班战士。194495日,张思德奉命到南泥湾挖窑烧炭,被塌落的炭窑埋住。被救出时锨把顶着他的胸腹部,鲜血从嘴里流出,已经牺牲。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要求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召开追悼会。

19449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进行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张思德牺牲时年仅28岁。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文围绕中心论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检查生字词。

1)读词语:剥削李鼎铭送葬压迫牺牲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彻底批评

死得其所五湖四海精兵简政

(出示: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理解“鼎”的意思,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理解意思。)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交流课文的中心论点:为人民服务

2)朗读第1自然段,勾画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找出重点词语。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完全|彻底表示全部,没有遗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课文围绕中心论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如何对待“死”

第二方面:如何对待批评

第三方面:如何对待困难

第四方面: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3、这几个自然段能否调换顺序?(不能,这几个自然段是分层论证,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条理清晰,层次步步分明。)

五、初步了解议论文

像本文这种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几方面内容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议论文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所写的几方面内容。

2、尝试背诵第23自然段。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

12  为人民服务具体论证不怕批评

毛泽东团结互助

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2、通过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学生可以正确树立生死观。

3、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情况。

2.回忆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几方面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中心句,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论据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引用司马迁的话证明人死的意义不同。人总是要死的,有价值的死,重于泰山,无价值的死,轻于鸿毛。

读一读课本65“阅读链接”,说说你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板书: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论据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补充介绍张思德事迹:长征途中,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务,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他总是抢在他人之前,差一点儿牺牲生命。

2、学习第3自然段。

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么连起来?

1“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这些关联词的使用让文段读起来特别有逻辑性,而且层层深入。

2)第3自然段中毛主席的演讲中为什么提到李鼎铭先生?

李鼎铭先生是党外人士。在演讲中提到李鼎铭是为了说明“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个观点。

3、自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5、联系第4自然段,体会第5自然段意思。

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三、回归整体,小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第24自然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3、拓展阅读:张思德“尝百草”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引用、对比、举例

12  为人民服务具体论证不怕牺牲举例、使用关联词

毛泽东不怕困难使用关联词、排比

得出结论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主备人:王美华     审核人:陆香琴        备课时间:2025.2.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和理解本课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李大钊被捕前的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同志为革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学生看图,58页的李大钊照片。)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3.简介李大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认读生字新词。

生字:稚、避、峻、啪、瞪、僻、瞅、靴、魔、刑、哼、绑、啃、袍、执

新词: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残暴、匪徒、冷笑、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

3.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军阀:指旧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某些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4.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

默读2—3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小组讨论。

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建议2—33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三、深入理解李大钊的高尚品质。(被捕前)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

3.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李大钊在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峻的局势的?坚决不离开北京。

抓住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我哪能离开呢?”

①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②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这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对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语言等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了吗?写了哪些事?

2.你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引导学生抓住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体会。

3.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一)被捕时。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8—18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找出对比的语句。

3.学生自学,然后讨论。

4.学生汇报。

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道:“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道:“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8—18自然段。

(二)法庭上。

1.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19—29自然段,用“  ”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说说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

4.(1)外貌:“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他是什么样子的?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 ——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神态: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5.补充资料。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被捕的十多天,他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共产主义信念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

6.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1)对亲人充满慈爱。

(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3)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三、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四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找找还有哪些句子是相对应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而进行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切缅怀他们,我们的祖国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外貌言行神态临危不惧 将生死置之度外 革命利益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