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作者:钱丽霞  日期: 2025-03-03  点击:

27. 一个粗瓷大碗

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了解人物

1.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个粗瓷大碗,一个普普通通的碗为什么会被收藏在博物馆呢?它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去寻找答案。

2.资料链接。

1)了解赵一曼。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 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

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了解东北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约30余万人,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

3)了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体系以军事历史为主,主要从事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和人民军队建设成就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史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1)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   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并组词。重点提示:“陈”“侦”是翘舌音,“缸”“粱”是后鼻音。比较识字:粱 —— 梁

4.学习多音字“还”。

      huán(归还)(还给)

      hái (还有)(还是)(还行)

运用:这本书是还(huán)回去还(hái)是自己留下?他做着艰难的选择。

5.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陈列】整齐的放置,供人观赏。

【通讯员】后称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担任递送公文等联络工作的人员。

【病号灶】专门给伤员做饭的地方。

【架不住】禁不住,受不住。

6.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1)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

2)明确: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了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自己因此长期没碗吃饭,一个小通讯员见状,便为她找来了个粗瓷大碗,并在吃饭时装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给赵一曼,赵一曼知道这米饭是从病号灶盛来的,便偷偷将高粱米饭倒进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吃,之后她又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的故事。                     

学习任务三: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品质

1.问题引路。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普通的粗瓷并不平常?

2.边默读边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明确:

    1)放的地点不平常: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用的人不平常: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

用的时间不平常:抗日战争时期。

3)补充资料: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无数英雄儿女喋血沙场,为祖国,为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赵一曼烈士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3)“一次”与“感动”的对比,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的故事。

3.问题引路。

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思考:

1)赵一曼见到粗瓷大碗后为什么拒绝接受?

2)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最后是真的“丢”了吗?。

4.边默读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5.课堂展示:

交流要点:

1)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一直、好不容易、连忙”等词,展示出通迅员“送碗”的急切心情,再次说明赵一曼没有碗使用的时间很长。

“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这是语言描写,“!”语气坚定,不容推托,赵一曼以为是从别人那里拿的,所以坚决要求退还。

“送豌”与“还碗”的对比,突出赵一曼重视纪律,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

2)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这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浸透着战士对政委赵一曼的敬爱。说明在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赵一曼已经很多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赵一曼)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盛饭”与“倒饭”的对比,突出了赵一曼一战士们同甘共苦,不搞特殊的优秀品质。

3)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呀!”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通讯员与赵一曼口中的“丢”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通讯员说的“丢”的指政委赵一曼把刚送给她的粗瓷大碗又送给别人了表达了通讯员对政委赵一曼的敬佩之情。赵一曼表面上说是“不丢碗”的事,实际上是说“什么时候革命胜利了,人人都有碗用了,就不会再丢碗了。”

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最后是真的“丢”了吗?

当然没丢。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通讯员的“急叫”与赵一曼的“笑着”又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优秀品质。

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感

1.讨论交流: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这个碗,它的感人之处在哪里呢?

明确:这个“粗瓷大碗”象征着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里具有爱护同志、关心别人、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同时也饱含战士之间的友爱之情。

2.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1934年,赵一曼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对其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甚至电刑等严酷的审讯,但赵一曼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情报,日军最终无奈将赵一蔓处死。
 1936年8月,即将被处死的赵一曼视死如归,毫不惧怕,只是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3.课堂总结:这个粗瓷大碗至今仍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赵一曼烈士的美好品质在上面熠熠闪光。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以这些事迹为动力,努力学习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吧。

主题思想:

本篇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经过,赞美了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课后作业:  

1.课下搜索其他共产党员的事迹,与同学分享,并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27.一个粗瓷大碗

 

                    送碗————丢碗    

小事展无私

“大碗”显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