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关于主题式学习中的“教—学—评”一致性思考
和桥实验小学 黄仕欣
10月24日,我参加了名师工作室语文主题式学习第十三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工作室导师引导我们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结合课例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了解到:“教—学—评”一致性有两重意蕴,其一是课程意义上的,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标准指引下课程改革路径上“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价的一致性”;其二是课堂意义上的,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是从课程标准转化而来的学习目标指引下“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
那工作室导师带领我们研究的小学语文主题式学习是如何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呢?通过思考,我梳理出了三重要义:主题式学习目标对接核心素养、主题式学习评价匹配学习目标、主题式教学活动落实学习评价。下面以史晨钰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一、主题式学习单元目标对接核心素养
1. 目标设定与核心素养的契合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情境创设合理,教学环节清晰,三个任务有效实现了任务驱动,且指向明确,与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运用:任务一做一个观点鲜明的演说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地球,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任务二做一个有说服力的演说家。要求学生思考作者如何一步步表达观点,通过圈出关键词句并写下感受,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创造:任务三历练成为一名演说家。要求学生以水资源为例,尝试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如何保护水资源,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2. 目标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史老师这三个任务设计具有明显的整合性和关联性。任务一为学生提供了对地球基本情况的理解,任务二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文章的论证方法,任务三则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练习,要求学生整合前两个任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还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主题式学习评价匹配学习目标
1. 评价任务与主题式学习目标的匹配
课堂中的三个任务都有相应的评价要点,这些评价要点与主题式学习目标相匹配,确保了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任务一: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准确找出了地球的特征,如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
任务二: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来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如说明方法、关联词的使用等。
任务三: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报告来检验他们是否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2. 评分规则与主题式目标的匹配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体系较为完善,有相应的的评分规则与评价要点。如在进行对于任务三时,史老师便设置了相应的评价要点,与主题式学习目标匹配。
三、主题式教学活动落实学习评价
1. 主题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的整合
课堂中三个任务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依据。每个任务都围绕主题式学习目标展开,确保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任务一:通过找出地球现状,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及宇宙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任务二: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三: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主题式教学活动的进阶性
三个任务的设计体现了主题式教学活动的进阶性。任务一和任务二为任务三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这种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还确保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连贯性。
综上所述,史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在“教—学—评”一致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