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5、草船借箭

作者:王美华  日期: 2024-03-12  点击: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 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认识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教学难点】
认识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三国演义》、诸葛亮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师: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是指哪些书吗?
生:《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吗?
从这些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呢?
(学生谈一谈对诸葛亮的初步认识:忠诚、足智多谋、坚持原则)
板书:5.草船借箭
2.介绍背景
师:三国演义那么厚一本,有64万字、一百二十回,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我们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吧。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刘备和孙权就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出示三国形势示意图
3.再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草船借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板书:(原因、经过、结果)为什么、怎么样、最后借到没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遇到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出示词语:
周瑜  妒忌 曹操 都督  委托  鲁肃 水寨  遮起来 
擂鼓  呐喊  插满  照办  预计  紧急  探听  军令状 
私自  布置  调度  幔子  弓弩  丞相  神机妙算
(2)指名读,全班齐读。
提醒注意:“擂、丞、寨”的读音;“忌、遮”的字形。
(3)强调多音字:“调、都、擂”分别组词。
(4)展示难理解的词语,带领同学联系上下文理解。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过渡: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他们的对话暗藏玄机,“草船借箭”将乾坤扭转。下面让我们一起快速地默读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 交流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二(3-5):诸葛亮让鲁肃帮助他作准备。
三(6-9):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四(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括小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让鲁肃帮助他作准备,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这就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梳理故事的情节。

四、精读课文,理解原因。
学习第一部分(1、2小节)
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要陷害他。周瑜是怎样逼迫诸葛亮一步一步地接受造箭的任务的?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
1.周瑜以“公事”为由,步步紧逼,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承诺三天造好时,又逼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2.面对周瑜的阴谋,诸葛亮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
以诸葛亮的谋略,识破周瑜的用意自然不在话下,但是他并没有揭穿周瑜。当时正处于孙刘联合抗曹的非常时期,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之所以没揭穿周瑜的阴谋,是怕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出现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3.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呢?
提示:周瑜非常工于心计。诸葛亮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4. 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顾全大局、不露声色、将计就计......)
5. 从这里也看出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妒贤嫉能、气量狭窄)

五、总结回顾,布置练习。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故事的具体情节细细品读。这篇课文当中的人物对话写的相当精彩,这些精彩的对话可以让我们充分地认识人物,了解人物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业:
1.请同学选择课文中精彩的人物对话自由朗读,边读边就人物的特点在空白处做批注。
2.展示分享:把你认为精彩的人物对话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板书设计】
5.草船借箭
起因: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箭
  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3.通过三国人物特点的感悟,激发对三国故事的阅读兴趣,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旧知 知新识
1.导入语:
诸葛亮极具智慧,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就有所体会。俗话说:“跟智者握手可以增长才干。”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故事。
2.用三句话先来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师:主要人物板书。
故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人物对话。
3.下面我们就请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来读一读周瑜和诸葛亮一开始的对话。
生角色扮演,读一读。
学生评价。

二、读对话  悟特点
师:要读好人物就要关注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任务一:联系上下文或故事情节补白对话
填词:试探 心中暗喜 威胁 迫不及待 明知故问
周瑜(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周瑜(        )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周瑜(    )说:“十天造的好吗?”
周瑜(    )说:“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周瑜(    )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填写的学生要说出理由。
周瑜是一个(               )的人
填词:将计就计 态度坚决 笑了笑 胸有成竹  脱口而出
诸葛亮(       ):“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    )说:“都督委托,当然办…”
诸葛亮(    )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    )说:“…我愿立军令状…”
填写的学生要说出理由。
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

任务二:你还可以通过哪些对话,悟到哪些人物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并展示。
说出人物特点,由同桌再次演绎对话。

任务三:补充对话,感受曹操的人物特点。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同桌讨论:生想象曹操的对话内容,并进行表达。
设想1:曹操会和自己的大将说.....
设想2:还会和支援的弓弩手们说......
设想3:在得知自己上当后又会和自己的将士们说什么?
过渡:曹军的这段描写,我们书中阅读链接给了我们原文版本。请同学们默读一下。

三、古今文 论特点
任务四: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游戏:老师读古文,学生找到文本对应的内容。
生: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不同语言特点。
古:骈俪对仗、音律优美、凝练表达
今:生动具体、通俗易懂、有详有略
生:感受两者不同的语言魅力。
过渡:无论是古文还是今文,名著传读至今,人物和故事情节一定是人们留有印象最深的。《三国演义》中你读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和人物呢?我们来互相分享一下。

四、名著中 讲故事
分享你知道的关于三国中的故事及人物特点。
抢答活动:谁知道以下故事的内容以及主要人物,
初出茅庐(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
丹阳借兵(周瑜、鲁肃)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总结: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只要你走进这些故事,体悟这些人物,你一定有更多自己独特的收获。

【板书设计】
5.草船借箭
     人物    对话    人物特点              语言特点
    周瑜         心胸狭隘  嫉贤妒能   古: 骈俪对仗
诸葛亮       顾全大局  足智多谋        音律优美
鲁肃         忠厚守信  顾全大局        凝练表达
曹操         生性多疑  心狠手辣   今: 生动具体
通俗易懂
有详有略





















6、景阳冈
主备人:黄燕文    审核人:王美华    备课时间:2024.3.2
【教学目标】
1. 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
1.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武松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播放《好汉歌》)
1.同学们,刚才这段音乐大家熟悉吗?一起说出它的名字,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水浒传》中最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3.《景阳冈》这篇课文选自《水浒传》,现在请大家先读读27页的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读课文,正音解词。
晌(shǎng)午     筛(shāi)酒
咆(páo)哮(xiào)     诡(guǐ)计
踉(liàng)跄(qiàng) 胯(kuà)下
霹(pī)雳(lì) 簌(sù)簌地
迸(bèng)出 揪(jiū)住
绰[chuò](宽绰)(绰绰有余)(绰号)
[chāo](绰起一根棍子)
呵[hē](呵气)(笑呵呵)(呵护)
[ā]同“啊”。
泊[bó](淡泊)(停泊)(漂泊)
[pō](湖泊)(梁山泊)(血泊)
2.掌握多音字“泊”。此外增强对多音字“泊”的讲解。
3.理解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筛酒:斟酒。 但凡:只要是。 印信:印章。
梢棒:防身用的木棍。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平生之力:全身的力气。
疏软:肢体软弱无力。
耻笑:鄙视并嘲笑。
4.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第3—5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所见所想。
第三段(第6—7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第8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列出每段的小标题。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三、直奔重点,感知特点。
1.课文中哪个部分最精彩?(武松打虎)
2.学生读第三部分武松打虎的段落:①找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并用“ ”标出动词;②武松是怎样打虎的?用“ ”圈出动词。(学生先自学,再交流)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对策是“闪在大虫背后”“躲在一边”“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闪”能否换成“躲”呢?
3.体会二“闪”一“躲”的妙处。
抓住“闪”字体会武松的沉着机智、临危不乱。
归纳“二闪”“一躲”:老虎一“扑”,武松一“闪”;老虎一“掀”,武松一“躲”;老虎一“剪”,武松一“闪”。
4.二“闪”一“躲”之后,武松打虎还有哪些动作呢?体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
(“轮”“劈”“揪”“按”“踢”“提”“打”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突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猛过人的高大形象)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意思。
“以守为攻”是为了避开老虎最开始的气势,以退为进;“转守为攻”是抓住机会,勇敢反击。从中可以看出武松的机智勇敢。
6. 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四、小结。
通过“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作者把一个武艺高强、智勇双全的武松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板书设计】
6 景 阳 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武松喝酒、上冈、下冈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武松的人物形象。
2.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结构的回忆:(1)喝酒;(2)上冈;(3)打虎;(4)下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武松是怎样打虎的?
设计意图:
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感悟武松的智勇双全,并为进一步丰富武松的形象做铺垫。

二、吃酒、上冈、下冈。
1.从武松喝酒、上冈这两部分,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武松呢?(学生自学交流,批注)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我从“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中体会到武松的豪爽、粗鲁。
(2)店家对武松说“三碗不过冈”,让武松少喝酒,可武松却说:“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可见武松很倔强。
(3)店家告诉武松景阳冈上有虎,劝他不要上冈,他不听,还要上去。可见武松逞能又倔强、任性。
(4)武松“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可见武松很爱面子。
3.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武松打虎,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他吃酒、上冈的部分呢?
这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还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武松。

三、拓展延伸。
1.推想武松这种豪爽的性格,这么高强的武艺,还会做哪些事?推荐阅读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这些故事进一步丰满了武松的形象。
2.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格鲜明,丰满而真实,有鲁智深的豁达明理,林冲的隐忍,杨志的正气,柴进的善良,阮小七的敏捷,李逵的直爽豪迈,吴用的机智,花荣的风度,卢俊义的大方轩昂,石秀的机警谨慎。课后大家可以走进这本书,全面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品悟语言的精妙,感受经典的魅力。

四、趣讲故事,拓展作业。
1.小组内练习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也可以排演成课本剧。
2.拓展作业:搜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6 景 阳 冈













7.*猴王出世
主备人:黄燕文    审核人:王美华    备课时间:2024.3.2
【教学目标】
1. 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 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
根据猜测字词意思的方法学习阅读名著,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猴王出世的故事。
【教学难点】
认识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小说,走进人物
1.谈话导入:同学们熟读唐诗宋词,中国文学史上,除了唐诗宋词元曲,还有一类优秀的文学作品——明清时候的小说!
要了解明清小说经典之作,有这么几句话,谁来读?
出示: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
2.说到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认识吗?同学们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了孙悟空?
   学生交流。
3.今天敢不敢挑战读原著?
4.《西游记》是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阅读第一回的内容,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道挑战。学习也是如此,读课文之前,我们得把难读的字读正确,谁敢接受第一关的挑战?
第一关:读准字词。
出示字词,指名读。
容易读错的字:遂、迸、猕、劣。
注意多音字呵:
呵[ɑ]同“啊”。读轻声,在文中用作语气词。
上一课的“呵呀”的“呵”读第一声。
2. 第二关:会默读课文。怎么才叫会默读?
指名读要求:
(1)默读课文,遇到不大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2)读完之后,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是不懂的,画上问号,再读一读。
3.汇报交流:
(1)哪些词初读你不懂,读完之后明白了,分享,你是怎么理解的?
用什么方法猜的?联系上下文猜,联系生活实际猜。
(2)同学们在默读小说的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些不懂的词,没关系,你可以大胆猜一猜,不影响你读下去!

三、梳理情节,训练表达
回到故事中,“石猴是怎么出世的”?“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句上作记号。
(一)品味语言,研读“石猴出世”。
1.了解石猴的来历,同学们关注了第几自然段?
(1)出示重点语句:“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谁能为大家读一读?
(3)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石猴的出世过程)
(4)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
2.石猴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
(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2)老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 (家)快乐老家,自由天堂!
(3)谁再来读读,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能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吗?
(二)交流感受,赏读“石猴称王”。
1.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样称王的吧!
2.课件出示句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1)找出表示石猴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写作特点。(蹲、纵、跳、睁、看)
(2)从这些动作中你体味到石猴什么样的品质?(勇敢无畏、身手不凡、敏捷可爱……)
3.总结:是的,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了解了石猴怎样进入水帘洞后,再来看看它又是如何让众猴兑现承诺的?请大家找出关键的句子: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5.想象石猴说话时的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现在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6.交流文章中其余描写生动的语句。
7.小结: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
8.谁能连起来说说猴王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说清楚起因、经过、结果。

四、品读文字,感受形象
过渡:读名著难不难?只要我们静静地读,用心地读,就能读懂!
经典文学经得起细细品味,再读课文,哪几句描写得非常生动,很吸引你,画出来读给你的同桌听,交流你的收获。
总结:读原著,细细品读,越读越有味!

五、 拓展延伸,阅读经典
1.同学们,猴王出世这样精彩的故事就选自《西游记》原著中第一回,一起读一读标题——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2.《西游记》这本书中,这只石猴不但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而且是前七回的主角,可以说是颇受作者喜爱。自己读一读前七回标题,你想了解哪一回合的故事?猜猜会写些什么。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3.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李卓吾,他读《西游记》留下了很多批注,其中他这样评价孙悟空,他说,孙悟空真乃——“顽猴”“妙猴”“恶猴”,多么矛盾的字眼!
想了解为什么李卓吾会有这样的评价?《西游记》原著敢不敢挑战?
友情提示:原著可是半文言文哦!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怎么办?可以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板书设计】
石猴出世
猴王出世     
成为猴王

8、*红楼春趣
主备人:黄燕文    审核人:王美华    备课时间:2024.3.2
【教学目标】
1. 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 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重点】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及其在贾府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释题,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第8课《红楼春趣》。(板书课题)从“红楼”二字你想到了什么?(红楼梦)嗯,关于《红楼梦》,你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对《红楼梦》的了解。(教师补充:《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楼春趣》就是这篇长篇佳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3.“春趣”:同学们怎么理解?(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嗯,春天的趣事。同学们通过预习,了解这里的“趣事”指的是什么。(春日里放风筝)
4.老师叙述:我们学过的高鼎写的《村居》一诗中,哪些诗句提到了风筝呢?(学生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的,这里的“纸鸢”指的就是风筝。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在他的著作《红楼梦》中也多次写到风筝。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对放风筝的精彩描述吧。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一)自读课文,初步感知。PPT出示自读提示:
1.借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2.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标注出来。
(二)自学检查:PPT出示生字。
读准以下字音:
恰(qià)似   窗屉 (tì)    嫣(yān)红
晦(huì)气 忌讳(huì) 高墩(dūn)
宝钗(chāi) 敞(chǎnɡ)地 袭(xí)姑娘   晴雯(wén)
(三)同学们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课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我们来理一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PPT出示课文人物简介:
宝玉:贾政和王夫人之子,贾母的孙子。
黛玉: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表妹。聪慧无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身世可怜。
宝钗:薛姨母之女,宝玉的表姐。
宝琴:宝钗的堂妹。
探春:贾政与赵姨娘之女,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紫鹃:黛玉的丫鬟。
晴雯:宝玉的丫鬟。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一)理清了人物关系后,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2.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印象最深?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研讨,班内汇报交流。
预设:
1.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表现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欢乐。
2.(PPT出示)小组讨论交流:文中(  )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她)是一个(  )的人。
预设:贾宝玉:率直纯真,关爱女性。
体现:(1)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2)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体现:(1)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2)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丫头们:贪玩、爱热闹。
体现:(1)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从“巴不得”“七手八脚”“也有……也有……”这些词中,你能体会到丫头们什么样的心情?试着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些句子)
(2) 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

四、品读感悟。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 不好)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风筝越飞越高后众人看到的形状)
3.“一时”“一展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风筝消失速度之快)

五、总结回顾。
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板书设计】
8* 红 楼 春 趣
贾宝玉:率直纯真、关爱女性
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丫头们:贪玩、爱热闹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主备人:黄燕文    审核人:王美华    备课时间:2024.3.2
【教学目标】
1、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参与讨论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交际兴趣。
我们的课本上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使课文中的人物再现到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表演课本剧》。
二、了解讨论内容,明确讨论标准。
1.学生读文,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表演课本剧)
2.如何准备课本剧?(1)选课文;(2)分角色;(3)怎么演。
3.要求:
(1)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引导每个人发表意见。
(2)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三、合作演练,明确讨论要求。
1.教师出示本单元中《草船借箭》的视频,说说他们表演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2.用横线画出对主持人的要求,用波浪线画出对组员的要求,说说主持人和组员分别要做什么?
小结:主持人: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二、意见不一致时要注意协调。
3、创设情境,进行演练。
(老师做主持人,为全班同学做示范,同学们观察讨论,说说主持人的表现哪些地方可圈可点,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4、交流讨论。
四、分组交流,展开讨论。
1.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适合演课本剧的课文。
2.小组设计人物台词(重点设计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
3.小组分配角色,商量该怎么演。
4.小组内排练。
五、展示成果,共同评价。
1.各组表演。
2.师生讨论点评各组剧本,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
3.学生评价哪一组表演得最好,谁是最佳的演员。说说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评价: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表情是否到位。

【板书设计】  
                                 怎么表演课本剧
选课文
分角色
怎么演



















习作2  写读后感
主备人:黄燕文    审核人:王美华    备课时间:2024.3.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方法。
2、能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文章内容有重点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读课外书吗?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二、明确习作的目标。
1.读读教材36页第一自然段,说说什么是读后感。
2、交流讨论。
a、哪些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b、情形受到触动。
c、蕴含道理,深受启发。
d、一段文字或名言。
3.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的感想写下来,这就是读后感。
三、了解写作方法。
1.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要求,找出写读后感方法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
2、交流,出示。
a、先简单介绍文章内容,可以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部分。
b、选择一两处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
c、联系生活实际或者阅读积累具体谈谈自己的感想。
d、感想真实、具体。
3、齐读上面四点,找出关键词。
交流。(内容简单、印象最深、联系实际、真实、具体)
4、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怎样拟题) 举例交流
(1)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标题表明题材。
(2)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我们可以这样拟题:
a、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b、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c、有志者事竟成——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d、敬佩崇拜——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小结: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可归纳为这几个字“引—议—联—结”。
①引——简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②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③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④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5.展示几篇关于读后感的例文,引导学生说说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读后感的脉络、
四、动笔写读后感,学习列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1、交流、分享题目。
     2、讨论,教师做好点拨。
五、讲评作文。
1.展示学生作文,思考这篇读后感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
2、讨论交流。
六、修改作文。
1.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的初稿,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把突出感受到的内容写具体。
小组交流修改问题突出的片段,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学生个人修改,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写 读 后 感
(1)题目:读《×××》有感或《×××》读后感。
(2)写读后感的方法:
①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②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③联——展开联想,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④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语 文 园 地 二
主备人:黄燕文    审核人:王美华    备课时间:2024.3.2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名著的多种方法。
2.了解古代词语与现在不同的说法。
3.猜测古文中词语的意思。
4.猜测四大名著中的人物。
5.从《鸟鸣涧》中体会作者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名著的多种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
猜测古文中词语的意思;猜测四大名著中的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典名著,古典名著的语言与我们现代文有些不一样,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但如果我们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2.读读交流平台,看看交流平台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阅读名著的方法。
3.学生读文并汇报。
(1)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2)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只要知道大致意思就行了;(3)借助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4)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4.小组选本单元的一课,说说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的。
5.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6.教师总结:以后大家可以把这些方法运用到阅读文言文或者名著当中去,对我们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二、词句段运用。
(一)你能猜出下面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1.小组交流以下这些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榜文:古代指文告。
钱铺:钱店。
郎中:中医医生。
印信: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公私印章的总称。
驿站: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
掌柜:旧指老板或总管店铺的人。也叫掌柜的。
客舍:旅馆;供旅客住宿的房屋。
官府:旧时称行政机关,特指地方上的。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与现在不同的称呼?
3.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古今意思不同的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部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1.学生读句子,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勿自误:成语,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也有不要自己耽误自己的意思。
喜不自胜: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拱伏无违:抱拳举到头上,弯下身子。表示毫无抵抗,全部顺从。
序齿排班: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
2.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1)联系上下文。(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3)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4)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
(三)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1.小组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2.学生汇报。
(1)孙悟空。从“手举金箍棒一根”(从东海龙宫出来有了金箍棒)能看出是孙悟空。
(2)诸葛亮,即诸葛孔明。从“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能看出是诸葛亮。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出场的时候,总是身披鹤氅。
(3)武松。武松的性格特点是: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从“一双眼光射寒星”“万夫难敌之威风”可以看出武松的行侠仗义。
3.猜测其他人物。
曹操的外貌形象: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三、日积月累。(鸟鸣涧)
1.出示题目:“鸟鸣涧”。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理解诗题:
鸟:鸟儿。鸣:鸟叫。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作者简介:王维,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
3.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
4.请大家把诗好好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争取读得字正腔圆。
5.理解诗意: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显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6.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春季:桂花、山、月、鸟、涧。
7.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幽静的特点。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涧的宁静。前两句属于静态描摹,从正面描写了鸟鸣涧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直接描写春天的空寂。后两句属于以动衬静,写月出、鸟鸣,用动反衬前面的静,表现春夜山涧幽静的美。
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9.总结全诗。
我们和诗人一同伫立在山涧中,感受了大自然的神秘幽静之美,让我们再一起读读吧!


















快乐读书吧
主备人:黄燕文    审核人:王美华    备课时间:2024.3.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2.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及道理。
3.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情感;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明白名著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名著中与典型人物有关的事件图片。
2.谈话引导:你认识图片上的哪个人物?你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吗?
3.自由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课件出示:诸葛孔明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
4.揭示课题:在我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长河中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浩如烟海,那些经典的名著故事等着我们去阅读探究,就让我们一起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吧。(板书: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二、回顾交流,深入了解名著故事。
1.中国名著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一,是世界文化璀璨的遗迹。中国名著是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文学价值、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诗、词、戏曲、小说、散文、学术杂书典籍历史传记等等形式。)
中国古代经典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代表作。
2.学生交流:古典名著有哪些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即可)
a、古典名著和每一个时代背景有关,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因为我们的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明清朝代的人,所以四大名著都是属于章回体小说、
b、分章回。古代小说大多是分章回的,一般每一章回的题目,都是对仗的。
三、感知内容。学习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
1、默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
2、交流、小结:走进人物故事,品读精彩故事。
板书:读人物  品故事
3、出示《西游记》六十一回片段,大声朗读,想一想你从哪些此句感受到孙悟空和牛魔王的精彩斗法。
4、交流:不同的动词。(动作描写)
(这些不同的动词让我们感受到孙悟空这个人物的神通广大)
5、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激烈的场面描写得动人心魄,翻翻看《西游记》,看看还有哪些精彩的人物描写。
6、交流原著作中对猪八戒、红孩儿、白骨精的外貌描写的语段。(外貌描写)
感受到抓住人物外貌特点的具体描写不仅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可以推进故事的情节。
7、在阅读古典名著时我们还可以运用浏览文章目录从而可以快速了解故事梗概。
     如: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a、请同学们看着目录说说这三章的故事。
b、交流一下你在平时的阅读中还从哪些目录中了解到了故事的梗概。
四、教师总结。
   1、原版的古典名著,之所以源远流长,不仅是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语言十分精彩,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这些经典名著。
   2、出示:
       赏语言,学写法,摘抄积累是妙招。
       看目录,知梗概,精读浏览多读法。
       多版本,有选择,白话文言循序进。
       悟学法,多实践,古典名著尽欣赏。
3、作业: 阅读四大名著。

【板书设计】
读人物,品故事。
赏语言,学写法。
看目录,知梗概。
多版本,有选择。
悟学法,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