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三上《司马光》

作者:季阳澄  日期: 2023-12-08  点击:

三上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登”、“持”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两个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把握词句间的停顿。
3.能通过借助注释、利用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过借助注释、利用插图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文
1.看图猜故事
(1)依次出示图片:《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
(2)学生猜前两幅图的人物和故事。
(3)教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代的聪明的孩子吗?——司马光。
2.揭示课题,教学生字“司”,认识复姓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呀,就是讲的司马光的故事。
(1)指导写好生字“司”,齐读课题。
(2)明确司马光的姓氏——司马(复姓),名——光。
(3)说说其他复姓。
【设计意图】课堂由熟悉的故事走入,看旧图,忆旧知。顺势引题,认识复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尾声的拓学做铺垫。

二、比较发现,初识特点
教师:看一看,找到与之前学习的课文的不同之处。
1.课文短,只有一段,两句话,30个字。【板书:篇幅短小 】
2.短短30个字,6个注释。【板书:理解有难度】
3.讲解注释1,明确文章出处。【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与之前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发现文言文“篇幅短小”和“理解有难度”的表达特点,拉近了学生与文言学习的距离。。

三、初读课文,疏通生字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文中难读的字词是否读准确。
“瓮”:
(1)强调后鼻音;
(2)结合注释理解“瓮”的意思。【贴:借注释】;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瓮”的外观和作用。出示图片,根据“瓮”装的物品不同,可以分别组词为水瓮、米瓮、酒瓮等【贴:看插图 联系生活实际】。
(4)从文中找到带“瓮”字的词语:“登瓮”、“击瓮”,分别释义。
“登”:师强调写法,生书空。
“跌”:结合插图,观察字形,理解字意。
“持”:注意横画较多,间距要大致相同。
指名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没”:正音,根据字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出示句子】:“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生朗读。
指名读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迸”:(相机正音)强调后鼻音。引导学生运用所教的方法理解“水迸”的意思。
4.在文中圈画出人物(群儿、一儿、光、儿、众),学生交流补充。分别理解字词的意思,区别“群儿”和“众”。
5.师生配合读,生读人物,师读其余部分,然后交换再读。
6.指名读“光持石击瓮破之”,引导学生发现在连续的动作之间稍作停顿。顺势讲解“足跌没水中”的停顿。齐读。
7.生按照停顿要求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熟悉了文本,并且对文意有了基本感知的基础上,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读注释、看插图、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字词,给学生以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和支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言文大意。

四、精读课文,感悟形象
教师:刚刚,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字音,读通了句子,还把握住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了不起。那这个故事大家读懂了吗?老师提个问题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答上来。
【出示问题】面对跌没水中的孩子,众孩和司马光分别是怎样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生交流第一个问题。
【出示句子】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1)顺势解释“皆”的意思——全、都。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弃”字,组词,如抛弃、舍弃、放弃。
(3)想象情景,描述画面。瓮中的孩子已经......,可是那些孩子们呢?却丢下了他一个人,他们有的......,有的......。
(4)追问: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5)司马光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持石”(演一演,怎样持石才能击破瓮?相机板书“持”)、“击瓮”、“破之”,解释句中“之”的意思就是瓮。
列举“弃之”、“取之”,之在不同的句子中指代不同的事物。
女生读众孩的表现,男生读司马光的表现。
(6)由此,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镇定、机智
(7)追问:想想他的年龄,看看他的行为,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众”与“光”不同的行为表现,设置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问,停留于文本,用文中句解答;第二问,进一步深入,需要学生探究。两个层次问题的逐步深入,巧妙而有价值,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品读人物品质埋下伏笔。同时,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还原当时情境,让人物形象在脑海中得以再现,故事场景得以还原,进而带动人物品质的理解。这种情境与角色的代入,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还考验学生的想象力、联结力、理解力。

五、读出感受,讲好故事
教师:孩子们,司马光七岁就如此的聪慧过人,以至于后来还成为了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1.齐读课文,读出理解,读出对司马光的敬佩。
2.把故事讲给长辈听,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3.指名让2-3个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把故事说一说。
4..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讲故事的过程能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言语实践的理解、运用与表达,让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在课堂中得以落地生根。

六、布置作业,学法延伸
1.练习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词。
2.把课文背熟练,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3.拓展阅读《孔融让梨》和《曹冲称象》的文言文,用上今天学习的方法阅读这两篇文言文故事。
【设计意图】教学不止于课堂而在于延伸,布置作业时,回扣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两篇其他的故事为学习材料,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方法,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学法的迁移和巩固。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司马光          登
篇幅短小           借注释           聪明机智
理解有难度         看插图           沉着冷静
言简意丰           联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