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作者:钱丽霞  日期: 2023-10-23  点击: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课件出示: 

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5)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6)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造诣、禽兽)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课件出示: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4.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5.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

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7.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2课时

教学过程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板书:杨梅——杨家果)

2)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

4)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

2)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

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件出示: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1句话是肯定句,第2句话是否定句)

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语言也机智幽默)

4.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1)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马上回答,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2)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

3)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学生接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语言训练。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2)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指名学生说)

1.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2)谁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2.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古人用了短短5句话55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礼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也可以直接背诵古文给家长听。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介绍《世说新语》。课件出示:

2.推荐《世说新语》。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3.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4.教师总结: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