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品月阅读交流
品月的“趣”“美”“情”
——品味神奇的月儿
设计理念:
月亮永远都是神圣而又神秘的,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月球的脚步,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对于月亮充满着独特的好感和敬意,赞美月亮的诗和传说数不胜数,花好月圆,阴晴圆缺,月亮承载着孩子的童真童趣,月亮也承载着人们的悲欢离合,月亮与中国人的情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1+x”群文阅读的模式,以“品味神奇的月儿”这一开放性议题,引领学生通过阅读与感悟、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质疑等,推动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与发现。依托个体之间、小组之中、个体与群体间的多维互动,在同读共享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与智慧分享,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习得丰富的阅读方法,打开学生多元思维角度,最终对月亮有了更加亲近的情感,感受月儿的神奇和伟大。
教材分析:
本组文本一篇是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23课《月迹》,另外引入两篇文本分别是《月夜忆舍弟》《荷塘月色》,这两篇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月”,且月亮给作者都带来的独特的感受,但月中饱含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月亮下看到的景物也是各不相同。《月夜忆舍弟》中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很久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信去都没办法,思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将月亮下的景象描写得如梦如幻,作者希望像月色下的荷塘一般自由而又明朗,同时也寄托了朱自清对于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这些古诗和散文,是古今文人墨客对于月亮的情感独白。月亮承载着人们复杂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丰富的画面,学生品味月亮的趣,欣赏月亮的美,探寻月亮中的悲欢离合。以它们为文本组元,学生有阅读交流的兴趣,也有探究深思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意象的了解和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地略读梳理情节,把握组元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以及整合归纳的能力。
2、运用对比阅读,品一品月儿除了有趣还有哪些神奇之处,感受月亮的独特魅力。
3、引导学生品月悟月,通过“自我发现——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空下,形成较高水平的思悟体验,并逐步感受月的“趣”与“美”,体会月中的“情”,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美的探索。
教学重点:运用快速浏览,寻找关键词句,寻找月迹。感受月亮的神奇。
教学难点:围绕月的“情”,大胆质疑,交流讨论,月是相同的,为何在人们的眼中看到的却各不相同。
教法:个人体悟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碰撞
教具: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阅读任务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从我们开始上学的时候,就了解了不少关于月亮的诗句,我们来一场关于月亮的诗词旅行好不好?(生:展示背诵)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热爱月亮,探索月亮,古今人物留下关于月亮数不胜数的名篇名句。
一、引出探寻主题
我们知道月亮诗词明篇如繁星璀璨,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这月亮”,我们也许会有些迷茫。今天的我们,拥有许多精美的图书,同学们遨游书海,同时也生活在月亮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品味神奇的月吗?
【设计意图:初步触发学生思维,引出探究主题,为接下来的探究任务做准备。】
二、感知月迹
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中秋之夜,“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
2.月亮的足迹出现在了哪些地方?
(竹帘格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水里、眼睛里。)
3.同学们都找到了月亮的足迹出现的地方,你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哪里看到的?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在哪里找到的?水里、眼睛里的月影是在哪里发现的?
(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中堂里看到的;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在院子里找到的;水里、眼睛里的月影是小河边发现的。)
4.教师总结: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这也正是“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
三、品读“月迹”
1.同学们自主阅读,圈画出自己认为有趣的语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1)中堂月。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这两段文字写出了月亮的什么?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溜”“爬”等词赋予了月亮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了月亮动态时的调皮可爱。)
②自由读这两段话,体会月亮的动态美。
(2)院中月。
①“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句话写出了月亮的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月光的颜色之美,表现了月亮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②“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你对月亮上的月宫、桂树、嫦娥有过哪些神奇的想象?(全班交流)
(3)河边月。
“院门外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读这句话,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一条小河静静地躺在那里,河边的沙滩以及细细的河水,在月光中显得那么静谧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浏览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探索月迹的过程,也就是在感受月亮的动静之美。】
师:运用对比阅读《月夜忆舍弟》《荷塘月色》,品一品月儿除了有趣还有哪些神奇之处,感受月亮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也可以大声朗读,完成阅读任务单二)
个人总结-------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预设:1.月亮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寄托人们的各种情感。
2.月亮的神奇之处可以将景物渲染得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对组元文本的对照阅读,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并依托个体之间、小组之中、个体与群体间的多维互动,初步发掘组元文本的特征。】
三、小组论坛,探寻月的独特
1、激发质疑
师: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同一轮明月,为何在人们的眼中看到的却各不相同?把你的感悟写在你的阅读任务单三上。
(预设:月亮是特定情感的载体,年龄、处境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看到的月亮也就不同,)师巡视。
2、小组初探
组内交流自己关于“看到的月亮为何不同”的想法,两位组长及记录员梳理、合并同类问题。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人人发言。梳理想法形成要点。推举发言人。
3、师生共探、总结:
月亮的神奇之处:为何每个人眼中的月儿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可能会穿插在组际交流中)
预设:贾平凹写追寻月迹的故事,正是表达了自己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童真童趣的怀念。
四、阅读延伸,发现故事类型
1、总结: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名篇还有很多,或歌颂月亮或借月景抒情。
2、延伸:今天我们阅读三篇关于月亮的古诗、散文,希望同学们阅读古今中外关于月亮的文章,继续品味神奇的月儿。
3、迁移:搜一搜:搜一搜外国关于月亮的散文诗。
读一读:对比阅读,感受作家是如何将月色流泻在笔尖的。
写一写:你心中的月儿是什么样子的?你想通过月儿表达什么情感?尝试写一写关于月儿的诗歌。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方法,通过丰富的阅读方式的迁移,尝试自主阅读达成深度体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一类文本。】
板书设计:
品味神奇的月儿
趣 寻找月迹之趣
美 月儿的动静之美
情 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