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听课感悟
王美华
语文学习活动可以看成学生语文思考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思”,优化学生“运思方式”,培育学生“运思习惯”,让学生的语文思考有本可依、有章可循、有劲可扬,让学生高阶思维力的培育落地生根。
一、激活起点,让语文思考有本可依
学生的语文思考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作为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考起点,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经验,让学生的语文思考有本可依。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明晰“做什么”,厘清“怎么做”,追索“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运思习惯,积淀学生良好的思考素养,助推学生语文思考力的持续提升。
每一个语文知识都具有生长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起点,还要让学生明晰思考的方向。某种意义上,方向既是起点也是归宿。聚焦目标,从起点出发,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就能磨砺学生的语文思考力,让学生的探究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助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扬帆远航。
二、架构支点,让学生思考有章可循
学生的语文思考需要一定的素材作为支撑,需要教师结构化的推进。架构支点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思考穿针引线,让学生的语文思考有序、有向、有物、有常。学生的语文思考如果没有必要的支点,就会出现方向不明、策略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会阻滞学生语文思考的深入发展。
架构学生语文思考的支点,也就是引导学生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来回穿行。将复杂的语文对象简明化,将抽象的语文关系具体化,能让抽象的语文思考内容变得直观、具体,通过点拨、启发,不断推动学生深入语文思考。
三、弥合断点,让语文思考有劲可扬
在语文思考过程中,学生会遭遇障碍、困惑,这些障碍和困惑是由于学生的语文思维存在着断点,只要弥合学生的思维断点,就能让学生的语文思考有劲可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发学生彼此间的对话、辩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去伪存真,让学生像打游戏一样,处于一种“挑战状态”“冲刺状态”,不断探究语文知识的本质。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思维偏差。只有不断弥合学生的思维断点,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不断重组、优化。
语文思考力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提升学生语文思考力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