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工作室培训杂谈

作者:季阳澄  日期: 2023-10-20  点击:

工作室培训杂谈
本次工作室培训,是一次理念的植入,是一次思维的绽放,是一次教学的革新。
在新课标与旧教材交替融合的时间节点上,如何让新课标理念更加贴合教材编排、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当关注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高频词语相继衍生,比如“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任务群”、“真实情境”等,成为许多一线教师课堂中的“宠儿”。那么,追本溯源,缘何老师们会争先恐后在课堂中渗透这些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呢?我想,本次工作室培训给了我些许思考:
关键词一:单元整体教学之形
首先,魏特讲座中提到的六种形态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形式,刷新了我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我所理解的单元整体教学,是重组式、打散式、合并式的新教学内容建构,倾向于“万众归一”,而魏特中讲座中提到的,远不止于此。这也就意味着,同样是“单元整体教学”,呈现的组织形式却可以多元。因而,我认为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采用何种形式的单元整体教学形式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1.如果知识同位,则可以采用同一种思维工具进行教学;
2.如果知识进阶,则可以重组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前置要求,分解任务,合并内容,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双重进阶。
(二)单元核心概念的理解
1.如果是主题式教学,比如:爱国主题、童年回忆或者是传统文化等等,这样一类文本的教学内容本身属于同一纬度,课文与课文之间不存在进阶性目标指向,那么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采用总分的形式,不打乱教材顺序;
2.如果是阅读策略方法的教学,比如:复述、预测、有目的的阅读等等,那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很多可以变得严丝合缝的地方,可以进行重组或者合并。
关键词二:真伪情境之辨
现下,各级各类的展示课、观摩课、评优课的情境创设如火如荼。有了情境,课堂新颖学生活跃,但教学目标不明;没有情境,课堂单一学生安静,致教学朴素无痕。凡此种种现象,让一线老师深感困惑。在聆听了工作室6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理念以及魏特的讲座之后,我以为,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境创设其实有许多思考的地方:
(一)伪情境:教学设计中的包装纸与花架子
什么样的情境是“伪情境”呢?比如:
1.教学情境与教学任务相脱离。老师们在教学时,动辄上天——“我是小小天文家”,不然入地——“争做地质勘察员”,其实,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扣的帽子,与文本之间的关联大概只有一星半点。教学伊始,老师们把帽子拎出来亮亮相,结束时再以之冠名,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回扣主要情境,这就是教学情境与教学任务之间相互脱离,造成了文本情境的悬浮。
2.教学情境与教学任务一脉相承,但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有些课的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任务安排前后关联,联系紧密,循环进阶,却未能在课堂上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地。这也是我目前有些困惑的地方,我感觉在整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相机小结、对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呈现、以及所有任务活动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二)真情境:课堂教学中的营养土与助推器
在谈论情境之前,我们其实可以思考一下,情境到底是什么?
【新课标中,与“情境”相关的词有:真实情境、语言情境、学习情境、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交际情境、社会情境、阅读情境等。虽然新课标没有对什么是情境做出明确定义,然而,一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李吉林认为,“情”主要指“情感”,有时也指“情调”或“情趣”;“境”主要指“意境”或“境界”,有时也指“场景”或“场域”。她把“情”与“境”整合起来,将“情境”理解为一种浸润着情感、充满着情调和情趣的教育场域。王宁认为,所谓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就是这种语境对于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遇到的,能够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继续思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结合新课标提及的“情境”范畴,笔者认为,可以将“情境”理解为在语文学科中,儿童需要通过语言运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一切场域。在学习的特定环境下,“情境”由“语言运用的一切场域”“学习者”“学习的方向或者学习的内容”三个因素构成。“真实”强调的则是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真实发生。】(以上为文献)
    从上述文献可知,其实创设“真情境”就是为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学习场域之中,这种真实情境应该是:
1.与语言文字运用相关
2.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解决的是生活中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4.甚至于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与情感熏陶
    因此,凡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活动提供有效实践土壤,推动文本内容的学习情境,才为“真情境”。
    以上是我本次培训后的一些零碎思考,很片面还不够成熟,但教育的真谛正藏在这不断纠错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