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基于预学情况,借助课文注音,读准“鬻、誉、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通过了解对话中的矛盾点,了解“或”的思维过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最终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人物思维过程,找到矛盾点。
2. 能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一、 品读“导语”,明晰单元学习任务。(课前)
1.了解人文主题
(1)今天开始,咱们要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把书翻到83页,一起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①这句话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不是就是指三天?
那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对,思维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给人启迪。
(2)思维的的火花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才能感受智慧、受到启迪呢?默读右下角的语文要素,找找给我们提供的方法。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什么是“思维过程”?(内心想法)
二、穿越时空,创设文言学习情境(导入)
1.今天的这节课,老师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当一回时空穿越者,我们穿越到楚国的集市上去瞧一瞧怎么样?出示图片,这楚国的集市可谓人来人往,同学们,让我们聚焦到这边,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画面)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第三笔横沟要长,稳住重心,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盾:盾牌。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平撇宜短,竖撇稍直
指导“矛、盾”书写,相机(板书“矛盾”)
图中的楚人手里拿着矛和盾,你知道他是什么身份吗?(商人)看来你已经发现了他的身份,读读课文哪句话也给了你这样的提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楚国有鬻盾与矛者”这句话中哪个字给了你最直观的提示 ? “鬻”(结合注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者”:...的人
2.只见那商人吆喝声声高,行人熙攘好物挑,让我们再靠近一些,读读课文,说一说你听到商人在吆喝些什么?出示: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①这位商人在干嘛呀?原来他是在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呀!他的盾如何,有什么特点?(坚固)坚固到何种程度?(没有东西能刺破)对,陷就是刺破的意思。 坚不可摧的盾
②那他的矛如何?(锐利)锐利到何种程度?(没有东西刺不破)无坚不摧的矛
3. 在这样热闹的集市,楚人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吆喝才能吸引路人的注意?(大声、夸赞)文中有个字就有夸赞的意思(誉)。 谁来给楚人示范示范,吆喝吆喝。
我们一起来吆喝吆喝。
4.同学们,这样繁华热闹的集市上,你们卖力的吆喝吸引来了一批商人,他们也想在这里摆摊卖东西,你能不能也学着楚人的样子来帮他们吆喝吆喝?出示:
卖花的:吾花之( ),物莫能比也。
卖橘子的:吾( )之( ),物莫能比也。
卖( )的:( ),物莫能比也。
有了那你们的帮助,集市愈加热闹了!
三、解析思维,追溯人物智慧之源
【任务一】换立场 解思维
1.有了你们的指导,楚人的吆喝很快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谁来了?(或)“或”的意思是(有的人)。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的意思就是:有的人,想想看“或”可能有什么样的身份呢?(ppt出示 “或”可能是一个军人、竞争对手、读书人....)当他听到楚人的吆喝后,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总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老师发现,看来不同身份的人听到同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都是属于你们自己独有的思维过程。
2. 那究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出现几种可能呢?小组交流,完成表格。
(1)
|
盾 |
矛 |
可能1 |
盾完好 |
矛折 |
可能2 |
盾陷 |
矛完好 |
可能3 |
盾陷 |
矛折 |
可能4 |
盾完好 |
矛完好 |
可能... |
... |
... |
老师总结一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可能会带来这两种情况:要么是矛穿盾,要么矛无法穿盾。(板书:矛穿盾 矛无法穿盾)
这个楚人前面夸矛锋利,万物都能戳穿,也就是说——(他的矛可以戳穿些什么?) 生:矛也能戳穿它的盾。;后面夸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戳穿,也就是说——生:他卖的矛也戳不穿。他说的话呀前后——(抵触),互相——(违背)。
对,这就叫做自相矛盾。(板书:自相)
现在你知道“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了吗?
出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立:存在)
加上“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读读看。(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通过一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韩非子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这就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不盲从楚人的夸耀,通过冷静的分析,判断了广告的真伪,我希望生活中的你们遇到问题也能够学会分析,不盲从他人,这样才能清醒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任务二】讲故事 更生动(从不同角度讲述这个故事 )
在经历了这么一件事后,相信大家各有感触。如果要你把这件事说给其他人听,怎么样说才能让它变得好听呢?选择感兴趣的身份,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说,可以先选定一名同学主说,其他三位同学进行补充,丰富内容。
【任务三】会迁移 巧应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情况处理)
小故事大智慧,相信我们收获不少。联系生活,辨析下列广告,它们有哪些自相矛盾之处。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衣服不要钱,随便挑随便选,每样13元。
今有鬻橘者,誉之曰:“吾橘甚甜,无一不甜也!”又曰:“如若不甜,分文不取也!”或曰:“汝既曰橘无一不甜,何来不甜之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楚国集市凑了回热闹,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也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我们的独特思维,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不盲从他人。说话做事更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让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时刻照亮你。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补充习题》。
2.搜集智慧故事读一读,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