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宜兴市周铁小学 袁丽群

作者:蒋寅  日期: 2022-05-31  点击:

19、父爱之舟

宜兴市周铁小学 袁丽群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节选自吴冠中的散文《水乡青草育童年》,作者以回忆的形式、简练的笔触,散淡从容地从自己幼年写起,记叙成长和学习的过程。点滴小事,娓娓道来,把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强烈情感积蓄起来,让饱满的感情在笔下清澈地缓慢流淌,平和溢出。

文中被反复提及的姑爹家的一艘小渔船,既是父亲送作者报考学校和上学的交通工具,又是承载着父爱与望子成龙美好愿望的希望之舟。以至于小小渔船永远地在作者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亲切的形象,也成为他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水乡小船形象和情感渊源。这也是本篇课文起名“父爱之舟”的缘由。

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谨严。全篇从梦境开始,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以时间为序,分别从父亲借用小渔船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以及将父亲的“节省到极点”,与肯为我加钱换房间、买豆腐脑、做万花筒、凑学杂费等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进行对比,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作为一名画家,船的形象当然容易画出,但无法画出的是小渔船上承载的父爱,“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写作中也能较好地运用。而对于“白描”这种手法,是第一次接触,“背我上学”这一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任何华丽的好词好句,那如何体会深沉的父爱呢?我主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让学生在体会“白描”这一写法的同时,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流淌的真情实感。                          

教学理念:

文章比较长,如何紧扣文脉,长文短教,就需要教者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点进行精心设计。于是,整堂课我就围绕“选择你印象最深的画面(场景)读一读,用横线画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描写,圈出关键词,写写感悟”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既抓住了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体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画面。

3、通过品读文字,从小事中感受父亲对我的爱,初步体会白描写法中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的特点,感受反衬手法的妙处。

4、通过品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从场景和细节刻画的小事中品读大爱。

2.初步感受场景描写的细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了解吴冠中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小事中品读大爱。初步感受白描写法的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了解吴冠中的生平资料。设计意图全篇以回忆的形式,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刻画了一幕幕场景,寄情写意,体现出父爱。如同画家构图,场景不同,意境相同,形散神聚。通过初读,提炼整合场景,理清课文刻画出的画面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通篇感知人物形象。在经过与慈母情深写法对比初步概括提炼课文的写法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设计意图细节描写为本文特色,大爱隐藏于细节之中,没有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大事,父亲的爱均隐藏在点点滴滴小事之中。细微之处见真情,如果不细细品读甚至容易忽视这些平时可见的小事。课文中很多场景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对父爱的表现形式与学生已知有一定差距。需要在细细品读、回味中拉近年代距离,甚至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认识到不同的父爱。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探究

1、父母之爱是天下大爱,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上一篇课文,我们感受了慈母的深情,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父爱的另一种力量。在你们眼中父爱是什么样子的?    

2、在著名画家、散文家吴冠中先生的心里,父爱却是一叶小舟。

揭示课题,板书:父爱之舟

3、了解吴冠中先生吗?

[设计意图:以“你们眼中的父爱是什么样子?”导入新课,与作者一起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为宜兴人,对大画家吴冠中先生的资料解读,让学生不由地产生崇敬之情,为下文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名人都如此爱自己的父亲,懂得感恩,何况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人呢?]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哪些画面?

2、指名朗读生字新词,相机正音。

3、相机理解。

粜 这是一个会意字,(根据字形就能理解字义)就是把米卖出去。

4、作者记忆中的哪些场景或画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板书:

卖茧买果   加钱换房(借小船送我上学、报考途中)喜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缴费、缝补棉被

5、课文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读顺文本后,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结构、抓住场景描写这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沿着文本脉络,感悟父亲隐藏起来的不易察觉的爱,运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长短教的方法。]

三、细读品悟,感受父爱

1、课文中的场景很多,默读课文,选择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或场景,用笔圈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2、默读课文,交流

3、画面一:加钱换房

父亲怕我被虫咬,要求加钱换房,第3自然段花了很多笔墨,似乎反映的都是父亲的节省,怎么能体现出父爱呢?(父亲的节省是为了儿子,尽管家庭困难,但为了儿子还是打算加钱换房,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哪!    以父亲的节省反衬出为儿子加钱的大方,说明了父爱之深。这是一种反衬手法)板书;反衬

画面二:喜逛庙会

父亲给我买豆腐脑儿,自己却不肯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糊万花筒,虽然并没有花钱,但父亲为孩子亲手制作童年的玩具,这份情感是最珍贵的。无论古今,情谊最珍贵 。

画面三:背我上学

出示句子: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大黄油布雨伞。

指名朗读,这一段文字刻画了父亲的动作,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有哪些动词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想象一下: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的场面。

雨雪如何大?路如何滑?人走在上面的感觉?

1)这天,大雨瓢泼,父亲背着我上学……

2)这天,大雪纷飞,父亲背着我上学……

师说:可文中作者没有大雨瓢泼的描写,没有大学纷飞的描写,没有路边景色行人的描写,天地间仿佛只有他们父子俩。简洁明了的文字,朴实无华的语言,连个华丽的好词好句都没有,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流淌的真情实感——深沉的父爱。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白描。                               板书:白描

[设计意图:设计想象说话练习,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进入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文本的距离,激发了表达的热情。在饱含真挚情感的语言表达中,升华了体验,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愈发丰满,父亲那深沉的爱在吴冠中的心中慢慢定格,不断延伸,令人难忘。]

画面四:凑钱缴费

这段话中,哪个字深深打动了你?(凑)

什么叫“凑”?(聚,积攒)你有过凑钱的经历吗?说说你凑钱是干嘛的?

文中的父亲“凑钱”是干嘛的?为什么把“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这些费用都一一罗列出来呢?(说明费用之多)

父亲又是怎样凑钱的?(粜稻、荬猪)想象一下,父亲还能用什么办法凑钱?(如借、当、挣、卖……)从“凑”字中体会到了什么?(家庭贫困,凑钱很难)

用家里很贫穷,钱很紧张,反衬出愿意把钱花在我身上。这也是一种反衬的手法。

过渡: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爱的艰难,那身处其中的吴冠中又是怎样的感受、

句子: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作者为什么十分心酸?(为贫穷的家境而心酸,为父母卧病在床而心酸,为父亲辛苦给我凑学费而心酸,为自己帮不上忙的无奈而心酸)

指导朗读,指名读,谁来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读进心里,齐读。

小结:这就是父亲的爱,无论家境多么贫寒,父亲始终对吴冠中寄托最美好的期望——念好书,为了儿子未来更有出息,父亲无怨无悔地付出。

画面五:缝补棉被

正因为对儿子的爱,父亲,一个男人,才做着女人擅长的针线活儿,为儿子缝补棉被父亲的背影永远烙在“我”的心里。

4、总结

这堂课,我们品读的都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其实文中还多处写到儿子对父亲的爱,我们下节课一起品悟学习。

[设计意图:文章由语言组成的,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的特点,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田?靠品——品词析句,我让学生圈出打动心灵的关键词语,细读品悟,抓住一个又一个场景,从一处又一处的细节描写中,谈感受,想画面。通过感情朗读,和作者感同身受,一次又一次被伟大的父爱温暖着,感动着。]

四、总结全文,升华父爱

为了儿子的未来,一个如此节省到极点的人,一次次大方,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次次将儿子托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成就了今天的画家、文学家。

父爱是一个深刻的话题,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感悟,父爱之舟,父爱如舟啊,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深情地朗读题目,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主题得到不断地升华]

 

五、布置作业

1.用抓细节的方法描写一位亲人关心你的场景。

2.阅读吴冠中的散文《水乡青草育童心》,并欣赏他的画作。

[设计意图:首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中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了你?随着学生的体会步步深入,父亲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走进课文情境,感同身受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父亲的爱就变得水到渠成。

其次,这是一篇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站在“指向写作”来教学文本,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如“凑”这个字的深度解读,关注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如反衬、白描手法的运用,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常用手法,让学生徜徉于语文文字丰满、深厚、独具韵味的审美境界,体验着语文学习的无穷快乐]

板书:                          19、 父爱之舟

卖茧买果

                        加钱换房     (反衬)        心理

                  喜逛庙会 吃豆腐脑  糊万花筒

                         背我上学      (白描)   动作

凑钱缴费

缝补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