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抓关键词,掌握观察方法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陈陆云1  日期: 2022-05-31  点击:

抓关键词,掌握观察方法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广汇实验小学  陈陆云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统编版四年级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策略例文学法,先说后写

【教学理念】

本课阅读教学围绕忆一忆”“看一看”“写一写设计活动。课前让学生回忆旧知,感受到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课始让学生看一看爬山虎的图片说说对爬山虎的最深刻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让让学生充分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想象说话的方法去体会作者观察爬山虎脚特点的方法,读懂内容。最后通过拓展练笔的内容设计,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本课16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连续细致的观察描写某一植物的片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连续细致的观察描写某一植物的片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前后衔接

师课前指背9.古诗三首.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观察夕阳斜照江面,形成一半青绿一半红的景观)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真实面目)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通过看一看雪白,闻一闻梅香写出雪梅的不同特色)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景物。那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呢?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本单元第九课三首古诗,出示《暮江吟》图,背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观察夕阳斜照江面的色彩,形成一半青绿一半红的景观;出示庐山图,背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真实面目;出示雪梅图,背诵“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通过感官观察,对比手法写出雪梅的不同特色。做到以旧引新,后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问题迁移,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

二、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爬山虎)

2.一个词语来形容(碧绿 茂密……)

一句话来形容(远远看过去,就像一条绿毯……)

我们只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却没有人观察过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虎字头,下面一个几。钩撇来牵虎,七在几上坐)

3.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除了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脚,还写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板书:位置,叶子,脚-样子,爬墙,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4.课前我们已经充分预习过,那我们就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读书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课始,使用了一幅常见的爬山虎图,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满墙的爬山虎吗?一个词语?一句话?”引导学生初步观察爬山虎颜色,形状的方法,由此点出观察的盲点,那就是爬山虎的脚。本课的教学中,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调动了学生对爬山虎的初步感知,把已有的语言储量重新整理、构建、形成系统,这样的积累,是个非常强的信号冲击,必定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检查词语交流:

操场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瞧不起 嫩茎  叶柄 弯曲  牢固  枯萎

1)纠正读音  嫩的N音,茎后鼻音

2)曲多音字,读一遍。

3)写字指导,操、均、隙、柄、瞧左窄右宽。隙,细小的空隙,缝隙,左耳在前边,两小与日连,上小短竖,下小竖钩。

2.读课文,想一想那叶圣陶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爬墙的呢?

四、品词析句,探究体验学习“爬山虎的脚”

默读第3、4、5两个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我观察到爬山虎脚的(     ),我的感受是(       ) 。

1.细致观察样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你观察到爬山虎脚的哪些方面?

位置:茎上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2)具体理解形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为什么像蜗牛的触角?(形状像,“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细和嫩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

通过多看多想就能将事物写具体了,还像什么呢?补充(像卷发,像方便面的面条,像蛟龙的爪子)

总结:你们看,这就是细致观察!通过观察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运用比喻的方法来把爬山虎的脚写具体了。

3)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细致观察的指导,不仅要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还要学会想象。恰当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课上练习是有梯度的,理解后进行迁移想像,课堂上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连续观察爬墙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

出示: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 一步一步往上爬

预设: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拉住嫩茎,紧贴在墙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请你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句式说一说爬山虎爬的过程。

(看来,爬山虎爬墙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很长的过程)

2)圈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贴。

这几个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五个动词中哪几个动词是爬山虎与墙有关?(触,巴,贴)它们三个能互换位置吗?(触是指脚先是慢慢地接近,靠在墙上;巴,脚在慢慢用力,想抓住墙面,接触面积再慢慢地增大,力量增强了;贴就完完全全,不留一点缝隙紧密贴合在墙面)(让一个学生动作示范,如果能拉开,就不算牢固,由直变弯曲,产生了拉力,使他在墙上贴的更紧了)所以爬山虎的脚只要接触墙面,就会变得很牢固。

3)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视频展示

爬山虎的脚不是像动物的脚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它就像一个攀登绝壁的勇士,它们那么鲜绿,那么浓密,那么牢固。一脚一脚用力向上攀爬,无论在烈日下,                 还是在暴雨中                         它都是始终如此,从不退缩。

总结:有时候连续观察事物某一个时间段的变化,用上几个连续的动词,也是可以把这个事物写得生动、细致。

[设计意图:在第四自然段的处理当中,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重点要理解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先后顺序词来理顺爬墙的过程,理顺课文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再找到句子中动词去体会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攀爬的,热爱阳光,不断奋进。以先后顺序理清爬墙过程,再关注动词,适度迁移理解,补充说话,去理解爬山虎一直坚守向上的信念。]

3.对比观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强,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男女生对比读,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这也是观察的方法。]

五、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赏读全文。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中受到那些启发?①观察细致。②要抓住特点观察。③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2.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

3.这节课我们通过细致观察、连续观察、对比观察来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爬山虎的叶子?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小练10课。

2.用上连续细致的观察的方法,写一写你印象最深刻的植物。

[设计意图: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我想并不是课的结束,而是设计了课上小练笔和课后观察,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文本的理解等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更有效地接续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图表,图文结合长期地细致观察所熟悉的植物或者动物。]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  位置                    比喻、拟人

   外形         细致观察   连续动词 

爬墙  变化         长期观察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