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青山不老》听课感悟

作者:钱文佳  日期: 2024-10-27  点击:

《青山不老》听课后感
一、用为线,组教学内容
教师以“用”为线索,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将课文学习与宣讲稿的撰写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1. 情境创设,任务驱动
教师以“我和大地相依存,争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为背景,创设了宣讲造林人典型事例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完成宣讲稿的不同板块,如了解奇迹讲清典型事迹、品悟奇迹讲透人物精神、赞叹奇迹抒发强烈感情,将课文内容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2. 紧扣文本,层次分明
在讲解老人创造的奇迹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2 - 5自然段,通过画出关键句、完成鱼骨图等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老人在险恶的大环境和艰苦的小环境下,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创造了绿化八条沟、造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的了不起奇迹,并守住了黄土。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从奇迹的表现到创造奇迹的环境,再到奇迹的结果,使学生对老人的事迹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3. 注重整合,学以致用
教师将课文的学习与宣讲稿的写作要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讲清典型事例、讲明人物精神和表达强烈感情。例如,在品悟奇迹环节,让学生圈画最能打动自己的关键语句,分析老人的精神品质,并仿照徐红兴的宣讲稿试着讲透老人的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学有法,启知所未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拓展知识边界。
1. 自主阅读与圈画批注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并进行批注。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让学生找出老人创造奇迹的相关语句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圈画,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相互启发,拓宽思维视野,共同解决问题。在讲述老人的典型事例时,学生们通过同桌之间小声交流和全班交流,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想象情境与角色扮演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女儿与父亲的对话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例如,在让学生理解老人为什么不走时,通过想象女儿三番五次地劝说父亲,而父亲始终坚持留在山沟里种树的情景,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 联系生活实际与拓展延伸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同时,通过让学生采访身边的环保名人,写一篇宣讲稿,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阔胸怀,学文以明道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拓宽学生的胸怀,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
1. 感受老人的精神品质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老人不畏艰难、执着、无私奉献、热爱土地的精神品质。老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学生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坚持不懈,勇于奉献。
2. 深化主题,领悟“青山不老”的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题目“青山不老”的含义,让学生明白“青山不老”不仅仅是指青山会一直存在,更代表着老人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这种对主题的深化,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领悟到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就能够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以环保为主题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老人的事迹,学生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结尾,教师让学生抒发自己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和对环保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胸怀得到了拓展,能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4. 文学熏陶,提升审美素养
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学熏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这堂课以“用为线,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学有法,启知所未至”,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以“阔胸怀,学文以明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拓宽了学生的胸怀,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