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坦诚说,我很少阅读理论专著。当我第一次看到导师布置的这个作业时,尤其是看到“理论专著”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痛苦的。我甚至多次阅读了这条作业通知,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些许可以降低这个作业难度的方式。终于,我把目光落到了“或其他读物”这几个字眼上。也想着要不我就读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过程吧,这样至少还有话可写。有时人就是那么的矛盾,一边知道自己这方面不行,一边又用逃避的方式去代替学习。
直到有一天,我参加的课题组需要我们提交一篇论文,在参加完课题组的论文分享活动后,当我看到身边伙伴们的优秀,再看看自己手中的那份不像样的作业,不禁自惭形秽。“难道每次交论文的时候,你都要像现在这样忐忑、这样难为情吗?”我在心里默默地问了自己好几遍。终于,我下定决心,翻开了《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这本书。
翻开书本,阅读了几页后,我惊喜的发现,原来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读,借用“成尚荣”的话来说:“看这本专著,我似乎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旅行了一次,很高兴。尽管爱因斯坦说‘我喜欢旅行,但并不喜欢到达目的地’,但我还是有到达目的地的感觉,仍然是喜欢的,当然,目的地一直在远方。”
这本书,对教师专业写作有了更为完备的“锻铸”系统。全书按照重识教育写作、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全书按照重识教育写作、教育 叙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 告、学术规范的逻辑脉络展开,共分为七章。每一章节除了介绍文体特征、写作方法,还有具象的例文赏析和评析,掰开揉碎、融会贯通。其中,理论的“注入”、方法得分“培训”、案例的“具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步步深入,精准导航了教师的专业表达学习路径,也真正实现了“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的高品质。
颜莹老师将自己多年教育、教学、改稿、编稿 的经验进行集群归纳,用流畅亲切的文字与读者对话,清晰科学地透析不同文体。正如汪曾祺说的那样,写作其实很容易,就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个调子。在颜莹老师眼中,每一种文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写作密码”:
教育叙事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教学案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生”;教育论文是“问题解决与理性思辨”,要实现思维、逻辑、语言的“三重转向”;文献综述是“在梳理中发现”,要做“程序清晰的行动”;调查报告是“基于调查的研究”,要“用证据说话”。
但读完这本书后,除了让我对教育写作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外,最大的收获恰恰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 本书以“重识教育写作”开篇,围绕“为何”与“何为”展开论述。她首先提出的观点就是“认知觉醒:寻找丢失的身份认同”。一直以来,我像大部分教师一样,只是把自己定位为教育实践工作者,之所以不愿意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一方面源自于理论的生涩枯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些理论应该是一些教育大咖,或者是教育教学的专门研究者才需要长期学习的内容。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确了,我们一线教师阅读理论专著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与“研究”并行,在实践中反思,可以提升专业水平;在研究中精进,可以促使我们改进教育实践。而写作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切实的研究成果,并让其充分服务于教学实践。试问一个不会思考,不会研究的老师,课堂实践又会有多出色呢?想清楚了这一点,再回顾以往自己功利性的上交论文的行为,深觉惭愧。
书中还有一段话让我也有所触动。“没有最好的写作方式,只有最合适的写作方式。教师应该带着专业的自信,根据自己的专业程度、实践范围、研究旨趣、表达需要、写作特长等实际状况,个性化地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和形式,进行多样化的专业表达,从而实现外在表达与内在表达的和谐统一。”“教育写作应是日常的,扎根于教育生活需要的。”回想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总爱在自己的QQ空间写下每日教育随笔,无论是班级学生问题的处理、班集体的建设,还是课堂上某一处闪光点或是小遗憾,我总是饶有兴趣地记录着,也不为评优评先,为的只是自己的兴趣。那时候的我也并没有扎实的理论支撑着我,但我从来没停止过思考,因此也总能在其他大咖的言论中,惊喜的发现有和我思想不谋而合之处。那时的我,无论是个人还是学生,都成长飞速。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教育随笔就断更了,其实这一断也意味着我对教育上的思考断了,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如此看来,在教育写作这件事上,光有热爱还不行,还得有思考,有毅力。前两天又读到了“致用语文”公众号上的学生作品,充满着烟火气和人情味。于学生而言,那是一次记录,一次回顾也是习作能力的一次训练提升。更重要的,这些可不就是“教育写作应是日常的,扎根于教育生活需要的。”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颜莹老师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反思+写作。其中绕不开的就是思考。杜威曾说:“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将教师教育生活中的行为与结果建立起联系的时候,教育经验才可能真正得以出场。”因此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总结,从经历和经验中客观地聚焦,洞察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相关问题,不断去反思去发现,从而实现教育经验的梳理、教育规律的提炼,实现自我建构。这让我想到了一批身边人。几年前与我们学校的王燕涛王校长搭班的时候,通过闲暇时的聊天,王校长说到,同一课的教学设计,她常教常新,每年都有调整,甚至大改。遇到称号考评时,她每次都是早早休息的,因为她说她对教材的解析,课例的设计,早就融入了每一天的教学工作中,上完课后的反思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情,她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哪怕已经成为了特级教师,但是她从未停止过对课堂的思考。再想想我,总说着行政工作繁忙,上课都是吃老本,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一轮一轮毫无新意的教学,偶有创新,也没有深入挖掘。现在想想,是我真的没时间思考吗?其实不是的,是人总有惰性,不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圈罢了。
最后的总结,我想以书中薛法根的前言中的一段作结,也作共勉:
古人云,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教育写作,并非要追求一种“不朽”,而是要追求一种“勿忘”,“勿忘”教育中哪些曾经感动我们的日子,“勿忘”日子里那些曾经激励我们的思想,“勿忘”思想背后每一个奋斗场景以及教育的初心使命。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