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出色的“牧羊人”和“赶鸭人”
作者:袁丽群 日期:
2025-03-05 点击:
次
做个出色的“牧羊人”和“赶鸭人”
——培养学生善于模仿的习惯
丰子恺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需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果然发现,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着去。哪怕是走向屠宰场。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儿。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了上岸。牧羊的和赶鸭的就利用它们这模仿性,达到自己的目的。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最善于模仿自己的老师。我们小学教师何不充分利用这一点,做一个出色的“牧羊人”和“赶鸭人”呢?
模仿在卫生习惯的养成中。
我是个爱干净的人,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讲台,我边轻轻地整理边偷偷地观察学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也在悄悄地收拾着课桌上零乱的书本、文具。我每天都坚持自己动手,给学生做出表率,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他们。每次课间,我走进教室,总是看到讲台四周“飘”着孩子们吃的零食袋,我会不动声色地一一捡起,然后手里拿着一大把垃圾在教室里转上一圈。几个眼尖的学生总会失声喊起来:“老师,那么多垃圾啊!”此时,学生的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手里的垃圾,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捡起自己座位边的垃圾。时间长了,我们班的学生只要看到我走进教室,好像条件反射一样 ,头低下看位置,身子蹲下捡垃圾,虽然这样的行为还是在看到老师之后产生的,但我相信,一次、两次、三次……学生会由一开始的不自觉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也经常和卫生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无声的“身教”更胜于“有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哪!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示范。
模仿在礼仪习惯的养成中。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以礼相待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对于小学生,重视礼仪教育理所应当。每个学校都坚持这样做着,从多个途径,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礼仪,但状况仍然堪忧。孩子们只是局限于在学校里的打招呼,只是局限于对教自己的老师打招呼,而且统一都是那么生硬的一句:“老师好!”然后,老师默许点头而过。如此陈式化的礼仪教育怎能深入孩子们的心呢?天天感受着这样的现象,作为教师的我,陷入了沉思。礼仪教育还得从自身做起。“师者,人之模范。”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否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我努力改变着自身的言行举止,因为我平时从不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对于学生的礼貌招呼,我也并不热情,难得一见笑容,所以我班学生见到我总是很拘束。每天饭后,我会主动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去,热情关切地询问学生的生活情况。摸摸头,拍拍肩,拉拉手,讲上一段笑话,送去一个微笑,努力使班中的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们也热烈地回应着:“你一个老师好,她一个老师好。”围着你问长问短。每天放学护送孩子出校门,我都坚持和每个认识的家长主动打招呼,让学生们效仿。星期天,总能撞上几个学生,往往还没等他们反映过来,我的“××,你好!”已经甜甜地送过去了。学生们耳濡目染,渐渐地,师生之间的礼貌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问候。
前苏联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去引领学生,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才能让学生模仿得有章可循。
模仿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
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会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要求语文老师看班,我们语文老师或是埋头批改作业,或是备课,或是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学生呢,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走马观花,有的交头接耳,能专心致志看到心里的学生不多,总觉得学生对课外书籍提不起兴趣。后来,我也加入了看书的行列,再忙,也不急着批改作业,抬头看看学生,奇怪了,孩子们出奇地专心,都各自埋头阅读着自己的书籍。经过反复观察,发现只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就会读得特别入神。而一旦老师做其他事情,学生的阅读就会心不在焉。看来,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难怪有教育家这样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从那以后,阅读课上,我一心一意地陪着孩子们静静地阅读,师生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成了我班阅读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要求全校的语文老师都要以身示范,成为孩子们阅读的榜样。如今,阅读课外书籍已蔚然成风。全校师生,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充实,在阅读中成长。
牧羊人和赶鸭人尚且能充分利用羊和鸭的模仿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何况是为人师的我们呢?更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强烈的“向师性”心理,做个出色的“牧羊人”和“赶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