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邹 清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邹清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1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嘉璐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舟雯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仕欣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季阳澄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寅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梅一枝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丽霞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文佳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翎译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美华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卫丽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杰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丽群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指向核心素养的大情境驱动教学探索

作者:芮翎译  日期: 2022-12-06  点击:

指向核心素养的大情境驱动教学探索

——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官林小学  芮翎译

【摘要】立足大单元,创设大情境,是促进课堂学习有效发生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结合课例,力求展示小学语文课堂大情境教学建构路径及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情境  情境教学  核心素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注重单篇课文的赏析理解,知识点细碎,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师依赖且过度解读教参,以教师的文本解读代替学生独有的阅读感受,割裂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窄化了语文教学视野,削弱了教育整体效应。课堂上流于形式的活动,实少有成效,长此以往束缚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发展。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工作重点。课标的素养导向,让传统的“唯分数、唯教材、唯应试”的教学模式,向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均衡发展为旨归的教育模式转变。面对零碎庞杂的知识点,要想让学生生成核心素养,势必要冲破传统教学样态桎梏,立足大单元,创设大情境,系统规划,整合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情境里迁移运用知识,在实践参与中涵育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情境:大小情境 互融共生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者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情境”相较于“情景”而言,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刘勰曾在《文心雕龙》卷十《物色篇》中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其意为文章在构思时,就已想得深远,置于一种广阔的意境之中了。

当下所学书本知识,归根结底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体验,从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抽象出意义,进行升华或者符号化后的结果。对于阅历浅、经验少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想将这些抽象化符号化的知识点变得浅显易懂,就需要我们依据生情,将这些知识拆解或隐藏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广义上说,它是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与行为的具体环境,主要是特定单元的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包括学生活动于其中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但这个情境不是碎片化的,而应该是在学科或单元大概念下,能够解决课堂核心问题的情境,也就是“大情境”。而根据教学需要,在大情境背景下衍生出的各个环节的子情境就是“小情境”,它服务于教学环节,归属于“大情境”。

二、如何构建情境:多维挖掘 联结创设

(一)以情激智 水到渠成

人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能将儿童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变成主动地汲取,那学习过程将变得顺理成章。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当契合儿童思维模式,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或交往方式,以拉进学生距离,让被动的教学活动变成儿童汲取知识的主观需求,从而唤醒学习内驱力。

情境教学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情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内驱力。以统编版六下第五单元为例,此单元由《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口语交际《辩论》以及语文园地构成。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创设“走进科学”栏目组预备开设一档新节目,播报一些人物事迹,教师化生栏目组编导,学生暂为群众,向节目组提名的大情境。与以往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到文中寻找课文主人公,并说说课文发生的一件事相比,由儿童向栏目组“提名”,即将回答问题的主动权交到了儿童手中。大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激发了儿童的兴趣,水到渠成地将他们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又如在本单元的拓展延伸课上,有了前几节课的铺垫,在大情境的创设下,儿童在人物推荐的过程中已经深刻体会到不同主人公身上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并且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明白了科学精神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属,身边的小人物身上同样也有科学精神的体现。因此当编导提出要再出一期节目“感谢有你”,让学生发现并推荐身边的一些默默无闻但却值得尊敬的人的时候,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因为儿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的主观需求不断地被满足,产生了持续的学习动机。

(二)勾连生活 形真情切

学习通常发生于多元情境中,大情境的创设主张与生活勾连。叶圣陶曾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将儿童从抽象化、符号化的知识中抽离,转而放入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中,缩短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增进内容的理解,更为知识点从书本向课外的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

将知识与真实生活相勾连,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在课堂上还原生活场景,有助于唤醒学生记忆,拓宽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对熟悉场景的模拟或人物角色的扮演,更是为课堂知识的传授增添了一些游戏趣味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如在六下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科学家”“演说家”“梦想家”,从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分别阐述自己能够上节目的原因。在叙述原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将课文主人公的人物特点以及科学发现的验证过程说完整了。整个过程颇有些寓教于乐的味道,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着,“主人翁”意识被激发,这种强烈的“在场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单元主题下的核心知识与自己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的汲取是有意义的。在情境教学之下,学生的感官被充分调动,他们在协商与对话中,充分挖掘课文信息,不断探索梳理信息,高阶思维应运而生。而课堂上充分的交流与思考,大脑中烙下的深刻而鲜活的印迹,则势必为孩子们带来了愉悦感。

在情境之中蕴藏单元学习的知识点,暗含着问题解决的资源线索,其背后是教师对单元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的精准把握,是其刻意且精心的组织和编制,要想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当好“先行者”的角色,为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达成提供保障。

(三)指向对应 寓理于境

     大情境的构建,不是对教材的架空,更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情境教学的构建需要依托教材,深入剖析单元主题与学习素材间的内在联系。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与情境的创设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构建的。如统编版六下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在对本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这一单元落在“认识”“思考”“探索”几个落点上。因此创设大情境为“走近科学”栏目组需要开创一起栏目。下面分设四个子情境。1.海选推荐 ,名为海选,实为达成寻找本单元所有课文主人公,并简要概述其发现的教学目标。2.角色扮演(小小科学家、小小演说家、白日梦想家)在角色扮演中简述论证科学发现的过程,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3.投票角逐  其中设制作人物推荐卡,撰写推荐词一环节,达成人物品质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在竞选的过程中则巧妙地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明推选理由,顺理成章地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4.感谢有你 由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发现身边这些值得人尊敬,感到敬佩的小人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对于学生而言,原本书中的知识点需要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拉动着去学习。但在这个精心设计的大情境下,课堂活动引起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他们关注的新知识以及提出的问题,会形成构建知识的拉动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的情境,找到知识的根,感受知识的文化意蕴。

情境具有真实性、整合性和驱动性。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中被灵活运用才有价值,充分挖掘生活、学科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媒介,让学生思维不局限于教室之内,为学生营造深远意境,提升学习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情境下快乐学习,涵育素养。

【参考文献】

1】邓靖武,刘娜. 以大情境统领课堂,克服情境创设碎片

化[J]. 基础教育课程,2020( 22) : 58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