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童心与文本的对话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以儿童为主体的语言教育,应以儿童的本性出发,在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下,守护好儿童的纯真本性,让生命与精神得到滋养,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下茁壮成长。语文课堂应以语用为焦点,丰富儿童智慧,让教育回归本质。需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喜欢玩的天性,让儿童的生活多姿多彩,在快乐中学习,以无限的潜力去拥抱未来。
【关键词】: 小语课堂 儿童 教育
人们常说,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不过孩子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更加需要认真、细心的呵护。人之初,性本善。儿童作为人生的起点,拥有纯真,善良,美好等可贵品质(比如饱满的生命力、爱的奉献力、温暖的笑容和真挚的情感)。在《幸福的种子》、《爱弥儿》、《解放孩子的潜力》、《童年的秘密》等以儿童为本的作品中,看到了儿童的美好人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应以人为本,以课堂为起点,把课堂当成教育改革的阵地,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儿童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行下,儿童自由、快乐、丰盈下茁壮成长。
一、以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
1、还课堂于学生——舒展“儿童灵性”
课堂是儿童的天地,他们在这里生根发芽,学习浩瀚无边的文化知识,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让儿童种下幸福的种子。从琼•拜比,周有关,丁声树等语言学家的伟大著作中,知道儿童是最好的语言专家,对于语言的学习有无限的潜力,有巨大的语文学习潜能。他们善于开口,属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堂上,与其说,老师在一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讲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作用,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慢慢的喜欢上学习这个行为,这样才会从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状态,才能够在学习当中找到乐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能够让自己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下,减轻语文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让学生在语文中开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探索,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寓教于乐”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叶圣陶说:“教师之位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孙双金说:“大胆地说,对与错都要表扬。”而教师常把一整堂课讲的满满的,忽略了和学生的互动性,造成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不感兴趣等,无法真正的掌握知识点或者学完。因此,课堂大气,加强与学生互动,诱导学生思考,发表见解才能够解放“儿童的天性”,才会有足够的空间舒展“儿童灵性”。
2、鼓励多元解读——绽放“儿童心灵”
纵观我们语文课堂枯燥无味遍地见,学生兴味索然便是。语文课堂中闭目塞听、童心泯灭、置若罔闻让课堂缺少了活跃的气氛,缺失了浓浓的学习氛围。陶行知指出:“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认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孙双金老师说,儿童在课堂上“小手常举,小脑常动,小口常开”。把课堂活跃下,和孩子进行互动,和孩子探讨知识,和孩子聊知识,把童心唤醒,把兴趣激发,把创造力打开,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想象,能够埋下幸福的种子,能够看到知识的魅力。在童心与童心的碰撞下,在语文的精神殿堂上进入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世界里,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知识盛宴。笔者在 “老师有白头发了怎么办说一说”的问题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尊重学生内心世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学生置身在自由,主动的情境里,对语文的丰富知识应用下,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罗列出了充满诗意,多姿多彩的答案。课堂上,热烈的气氛,浓浓的学术氛围,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语文成为了传授知识的纽带,成为了创新价值的体现。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应用,成了心灵对话。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互动,老师,有白头发的问题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案例:
师:你看,老师有白头发了。
生: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下,老了就有白头发了。
生: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不认真学习操心的。
生:早知如此,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让老师生气了。
师:是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才能够让你们能够有广阔的眼界。
生:每个人都会有白头发的一天。
生:我不想有白头发,我想要有漂亮的外表。
师:每个人都会老,也会有白头发的。孩子们千万不要去在意眷念你的外表,不要去迷恋外表给你带来的美好。好好学习,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质华,然后你就会像颜如玉那样美了。
3、让课堂其乐融融——横溢“儿童趣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便是学生本身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它能够打开智慧之门,把课上的轻松,愉快,让学生喜欢,就能够让课堂生机勃勃,让学生如沐春风,兴趣盎然。把课上枯燥,无味,学生就昏昏欲睡,无动于衷。教师如果能够把课上的寓教于乐,生动形象,加强和学生互动,在提起孩子的兴趣下,能让孩子徜徉其中。于永正老师的课童心未泯,溢满童趣,让课堂氛围满满,与孩子一起快乐中学习,打开了孩子对知识的求索,令儿童爱上学习,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二、以师为主导,走进学生童心
1、 以师为主导,用儿童视角解读文本
文本情感复杂,读者解读千人千面。在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的时候,必须要将孩子作为主体,从儿童的角度,儿童的本性,儿童的思维去想、去解读、走进、浸润实践于语文教学中。这样,就能够用童心依旧与孩子进行相处,进行教学,进行知识的传播。孩子会的,让他活学活用。不会的点波迷津,让孩子拨开云雾见青天,进入知识的新天新地里。
笔者在准备《三打白骨精》这节课的时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想水平,也对如何引导学生的三观有了更重大的责任。我问学生孙悟空是不是很厉害,大闹天空,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等战果累累。大多数学生赞叹不已,认为孙悟空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取得真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有一个学生进行反驳,认为白骨精足智多谋为了吃到唐僧肉才思涌泉。用各种计策,如美人计,苦肉计,调虎离山计,笑里藏刀计把孙悟空骗得团团转,并离间了师徒关系,让孙悟空吃了不少苦头。同时,也成功骗得唐僧信任,抓到唐僧差一点就吃到唐僧肉了。白骨精的足智多谋虽败犹荣,让人佩服不已。从她身上学到了为了目标的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坚定不移……学生的不同看法和对历史典故的批判精神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多发性思维。那么,这肯定不是三打白骨精文本所提倡的。“白骨精”的行为,为了目标不择手段和伤害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也是一种被社会抵制的行为。我一定要纠正孩子的这个观点,在动机不纯,在伤害人的前提下,所有的优点都不值得被提倡,只能说是“阴险狡诈”。面对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要用正确的三观来教育孩子,要让孩子明白“德不配才”,为目标无原则,无底线的行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就像“白骨精”一样,被三打,最终被孙悟空打败而黯然收场。引导学生对于善与恶要有是非之分,不能把才能用错地方。对于“多元解读”,我认为首先是要用提倡的态度,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但是在表达想法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引导,分析其中的好处跟不足,让学生能够对文本有一个非常全面性的解读。
2、以师为主导,让儿童视野超越文本
儿童语文知识的习得来源于文本来源于教师的解读,在以师为主导下,让儿童的视野超越文本,是语文教学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儿童更好的掌握浩瀚无边知识的方法。要让儿童在理解文本下,更好的把文本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要让儿童把文本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点进行衔接,更是透过文本看清事情的本质。让儿童的知识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滋润、想象力的激发,舒展生命的灵性。打破固有的条条款款,世俗的偏见,让知识成为人生方向的指明灯,照亮儿童的内心世界。如:笔者执教《云雀的心愿》一课时,问要如何帮助云雀实现心愿呢?
1.讨论,各抒已见,帮助云雀实现心愿的办法。
2.悟出云雀的心愿背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表现了“云雀”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渴望)我认为这样的课文是要让学生明白环境在人为的破坏下,对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使得他们的思考能力能够慢慢的提升,大脑只有学会思考,才能越来越敏捷,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再例如,笔者教《第一次抱母亲》时,课文从母亲病了,我去照顾母亲开始回想到母亲小时候为了我们更好的成长而无所不能,现在病了竟然怎么脆弱,让人看了感动不已。采用母子情深,母爱伟大的感情来体会意境,能让学生联想到自己母亲的伟大与对自己无私的爱。然后抓住学生被母亲伟大感动的情境里,让学生告诉“我”回家应该对母亲做些什么。这样,最大程度去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总而言之,我们的儿童教育、语文教育要以儿童文本,要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培养,要从童心未泯的心态,和儿童一起去学习知识,要从“发现儿童”的角度,让语文的实践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而不是仅仅只是口头上的教育,应该加强“儿童本位”这种核心教育思想,对学习实践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