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新课标背景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宜兴市高塍中学王颖洁)
摘要:2022年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应当是用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问题导向
“问题”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和载体,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的过程,是让师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2]。问题导向的数学课堂要求学生依靠自主性学习的方式,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这不但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也是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其弊端,许多学生对数学知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下降,很多人对数学学习都有畏惧心。而近年来随着新课标不断地提出要求,教师们发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1.1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将课堂串联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回顾旧识、接受新知,教师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1.2促进教师思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提问不难,但是如何适时提出适当、有效的问题是每个老师都需要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研究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有很好的把控,对数学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预设。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能够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活动,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要求教师运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因此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过程,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来设置问题。
2.1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教学的着手点应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设置应注重承上启下,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如“垂直平分线逆定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线段的对称性这一课后,对线段垂直平分线延伸性的思考、研究和运用。本课时研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第二种定义,即“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一定义让学生初步认识“点的集合”这一概念,为今后学习圆的定义也打下铺垫。因而教师在设置提问时应在学生掌握前置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条件和结论反过来,如果一个点到一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将几组长度相等绳子,并且把每组绳子的一个端点重合,请学生将绳子的另两个端点分别挂到线段的两端点上,这样将几组绳子挂好后观察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是否都在一直线上,而这条直线实际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平常教学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课堂的参与感更高,更直观地观察到结果,得出结论。
2.2结合实际,做好预设
数学课堂的魅力在于数学知识的确定性和每个学生的个性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和谐统一,再优秀的老师都不能提前预知今天的课堂会发生什么情况,因此教师应根据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提前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设,层层递进,设计出有挑战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例如,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用多重问题层层递进,问题一:平面上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此处学生可能的回答大致为:不能,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不能,并举出一些如,
,
等具体例子,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二:在已知三角形三边关系后,看到三条线段长度时,你能立刻判断出他们能否围成三角形吗?和你的同桌互相考验一下对方。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一个初步的、具象化的认知,能够初步运用三边关系,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三:我们如何证明三角形三边关系呢?此时多数同学可能会回答用动手操作拼一拼的方式,此时教师就可以追加提问:进入初中大家已经学了很多平面几何相关的知识,同学们能够拼的数量还是少数,是个例,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从具体到抽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
2.3与时俱进,贴合实际
教师设置问题是还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与时俱进,要设计符合时代、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问题,创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景,充分提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课时,多数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都能够参考书本,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感受与宇宙有关的“大”数值,从章头过渡到本节课内容,体会同底数幂的运算的必要性。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更加与时俱进的问题创设,如结合近期上映的电影,一些相关的重大新闻等,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能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思维。再如“统计与调查”这一课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将题目中的“小明”、“小红”等人物替换成教室中的同学,将“握手问题”和“赠送礼物问题”的情景全都设置在教室中,用同学们身边活生生能接触到的人给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来思考、解决和归纳抽象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之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活泼和谐的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4咬文嚼字,注重启发
教师在设置提问时应避免带着答案提问,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启发性的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深度剖析知识点和题目的内涵,依据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设置一连串启发性强的问题引导链。鉴于数学题目间知识点相互连接但互有各自不同研究方向的特性,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启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首先聚焦于题目本身,实施信息的再审视、系统化整理与创造性重构,进而编织成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此网络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还为他们解决问题铺设了道路。
具体而言,当遇到学生难以解答的题目时,教师可首先设问:“解答此题需哪些核心要素作为支撑?你打算运用何种策略从题目中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待学生思考并回答后,为增进课堂互动与全员参与,教师可进一步引入如“同学们,是否有其他视角或改进建议,能使得解答更为完善或精准?”的启发性提问,以此激发讨论氛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融入数学课堂,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
2.5总结经验,善于反思
在教育革新浪潮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持续处于动态发展的态势中,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尤为显著,任何单一教学方法均难以长期以僵化形态固步自封。唯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与积累的经验,方能成为教师导航的灯塔,指引其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做出明智决策与适时调整。鉴于此,教师日常应强化对教学经验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性总结。
一方面,教师应深耕自身教学实践的沃土,秉持批判性思维,持续提炼与自身教学风格相契合的有效策略。例如,教师可围绕课堂提问环节中启发性引导语的设计与运用,发起专项探索,分阶段、有重点地总结经验。具体而言,教师可设定月度为单位,实验多种启发性引导语设计策略,通过对比分析,辨识何种策略最能增强提问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亦可聚焦于某一特定引导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深入实践,期间不断微调其应用方式,并依据学生课堂反馈实时评估其成效,从而在实战中逐步优化启发性引导语的运用艺术。
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类交流平台,广泛吸纳同行中的先进教学理念与实战经验。在课程改革聚焦提问教学的当下,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交流心得、共克难关的重要舞台。在此平台上,教师可分享自己在启发性引导语运用中的困惑、挑战及成功案例,这些宝贵资源将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支撑。鉴于个体精力的局限性,借鉴他人之精华,不仅能有效拓宽教学视野,也是解决个人教学中遇到难题的捷径,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改善初中数学教育的既有模式,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巧妙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课堂活跃度,进而提升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显著增强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交流互助的平台,促进彼此间的学习借鉴,还深化了对问题的探索与剖析,有效提升了团队合作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鼓励并引导学生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求找到最优学习路径,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促进学生积极投入与思维深化的关键,极大地增强了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文霞.主题统领创情境,体系构建释全景——以“二次函数”单元总结课为例[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1):89-90.
[2]王红顺.课堂中的22种关系辨析[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8,(0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