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在幼儿教育的日常场景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是什么颜色?""圆形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这些封闭式提问构成了传统幼儿教育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模式。当我翻开《小脑袋,大问题——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高水平提问》这本书时,这些习以为常的教育实践突然变得陌生而值得反思。书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真相:提问不仅仅是获取答案的工具,更是塑造儿童思维方式的模具。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提问艺术,实质上是在为儿童构建思维的脚手架,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思考者。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低水平提问的局限性日益明显。这类问题通常只需回忆事实或进行简单辨识,如"故事里有哪些人物?""你画的是什么?"它们虽然能检查儿童的记忆和基础认知,却难以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小脑袋,大问题》尖锐指出,过度依赖这类提问会导致儿童形成"等待正确答案"的思维惰性。我曾观察到一位教师在绘本分享时连续提出十余个事实性问题,孩子们从最初的踊跃举手逐渐变得机械应答,眼神中的好奇光芒也随之暗淡。这印证了书中的观点:低水平提问虽然安全可控,却在无形中限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空间。
《小脑袋,大问题》提出的高水平提问策略,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系统方案。书中将高水平问题分为分析性问题("为什么你觉得小熊会这样做?")、评价性问题("如果是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结局吗?")等类型。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尝试将这些提问策略融入主题活动产生了显著效果。例如在"社区 helpers"主题中,我将"邮递员穿什么制服?"改为"如果没有邮递员,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孩子们的回应从单一的事实描述转变为丰富的因果推理和创造性想象。这种转变印证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成人的优质提问能够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思维向更高层次跃升。
实施高水平提问的最大挑战在于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育中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书中强调,提出开放性问题意味着教师要接纳不确定性,允许儿童的回答偏离预设路径。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回应能力。我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使用"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么发现的"等追问策略,将主导权交还给孩子。一个难忘的案例是,当问及"影子为什么会变化"时,一个孩子给出了"因为太阳在走路"的诗意回答,我没有立即纠正为科学解释,而是引导其他孩子分享不同观点,最终通过集体探索得出了接近科学的理解。这个过程生动展现了高水平提问如何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将教育过程变为共同建构意义的旅程。
《小脑袋,大问题》深刻启示我们,幼儿教育中的提问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传递。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无声地告诉儿童:"这个世界值得你这样去思考。"高质量提问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教育哲学的体现——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思考者,教育的目标不是填充容器,而是点燃火焰。当我看到孩子们开始自发提出"如果……会怎样"的问题时,我意识到他们正在内化这种思维模式。这让我想起书中的核心观点:教育的终极成功不是儿童能回答多少问题,而是他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回到教育实践,构建思维脚手架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持续反思与精进。《小脑袋,大问题》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提问策略,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幼儿成长的关键期,我们给予怎样的思维工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理解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应该少问"他们记住了什么",多思考"我们启发了什么"。因为今天我们在儿童心中播下的问题种子,将在未来成长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