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无处不在,但并非所有互动都能促进幼儿发展。有时,教师的热心指导反而可能打断幼儿的专注探索;过多的提问可能变成一种“干扰”,而非“支持”。阅读《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一书后,我对师幼互动的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我们是在促进幼儿的学习,还是在无意中干扰了他们的思维过程?
一、互动与干扰的边界:何时介入,何时退后?
书中强调,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应当基于对幼儿的细致观察,而非教师的“惯性行为”。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当幼儿专注搭建时,教师的一句“你在搭什么?”可能会打断他们的思路;而若幼儿反复尝试失败并表现出挫败感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则能帮助他们突破困境。
在我的实践中,曾有一个典型案例:中班幼儿小宇在拼图区尝试完成一幅较复杂的拼图,多次尝试未果后显得有些焦虑。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可能会直接指出拼图的正确位置。但受本书启发,我改为观察他的行为,并在他抬头寻求帮助时,以开放式问题回应:“你觉得这块拼图的边缘有什么特点?”最终,他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了解决方法,成就感远胜于被动接受答案。
二、倾听大于讲述:让互动成为幼儿思维的“脚手架”
书中指出,许多教师习惯在互动中占据主导,频繁提问或指导,导致幼儿的思考空间被压缩。真正有效的互动应当以倾听为基础,让幼儿的表达成为互动的核心。
例如,在绘本共读时,我不再急于提问“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而是先鼓励幼儿自由表达:“你最喜欢哪一页?为什么?”这样的互动方式让幼儿从“被提问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本书提出的“3T原则”(Tune in, Talk more, Take turns)对我影响颇深——教师需要先“调频”到幼儿的兴趣点,再通过对话拓展思维,最后让互动成为平等的交流。
三、从“高控”到“支持”:减少无效互动,提升互动质量
幼儿园里常见的“高控式”互动,如指令性语言(“把玩具收好”“坐端正”),往往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本书建议,教师应减少此类单向指令,转而采用更具支持性的互动策略。
例如,在过渡环节,我不再反复催促“快点排队”,而是改用游戏化语言:“我们试试像小火车一样安静地开过去,谁的车厢最整齐?”这样的互动既达到了管理目的,又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配合。此外,书中提到的“等待时间”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在提问后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急于替他们回答。
四、反思与成长:让每一次互动都有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互动行为,并区分哪些是真正的“支持”,哪些是无意的“干扰”。我发现,高质量的互动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1.基于观察——互动前先了解幼儿的需求;
2.尊重幼儿的主动性——不替代思考,而是提供适时的引导;
3.语言开放且富有启发性——少问“是不是”,多问“为什么”“你觉得呢?”;
4.给予时间和空间——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
《互动还是干扰?》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师幼互动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质量。教师需要像“园丁”一样,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不管,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践行这一理念,让每一次互动都能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而非成为他们思维发展的“干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