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从“在场”到“同在”:《有力的师幼互动》中的教育存在论革命

作者:刘娜  日期: 2025-04-09  点击:


翻开《有力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学习的策略》一书,我原以为会读到一系列提升师幼互动效率的技巧与方法,却意外地踏入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书中反复强调的到场概念,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我多年幼儿教育实践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地带。所谓有力的互动,其力量源泉不在于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而首先在于教师能否实现从物理在场到精神同在的转变。这种转变看似微妙,实则是一场教育存在论的革命——它重新定义了师幼关系的本质,也重新诠释了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

物理在场而精神缺席,这是许多幼儿教育场景的真实写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教师身在教室,眼睛却盯着手机;蹲在孩子身边,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回应着幼儿的问题,思维却停留在未完成的教案上。《有力的师幼互动》尖锐地指出,这种人在心不在的状态,使得教育互动失去了生命活力,沦为机械的过程。书中描述的到场状态要求教师完全聚焦于当下,与幼儿建立真正的精神联结。这让我想起一次观察记录:当教师真正放下所有杂念,全神贯注地倾听一个四岁孩子讲述他画的会飞的房子时,孩子的眼神从试探变为闪耀,语言从断续变为流畅,这就是到场带来的魔力。

实现真正的到场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自我准备。书中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互动前暂停片刻,深呼吸,清空思绪;有意识地决定与这个孩子建立联系;观察孩子的行为、表情和语言,寻找互动的切入点。在我的实践中,我开始尝试这些方法,发现它们确实能帮助我从自动巡航的教学状态切换到高度觉知的教育状态。一个典型案例是区域活动时间,当我刻意放慢节奏,真正看见建构区里小雅独自搭建的复杂结构时,我们的对话超越了平常的这是什么的浅层交流,进入到她关于未来城市的丰富想象世界。这种深度的互动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我实践书中到场策略的有意识结果。

《有力的师幼互动》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真理:优质的师幼互动本质上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当教师真正到场,不仅会促进幼儿的学习发展,教师自身也会获得专业成长的情感滋养。书中描述的教学相长现象在我的观察中得到印证:那些能够与幼儿建立真诚联系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这种双向滋养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施与受的单向模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生态。我记录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在探究影子的活动中,王老师原本准备了系统的教学计划,但当孩子们对教室窗户上偶然出现的彩虹光斑产生强烈兴趣时,她果断放弃了原计划,跟随孩子们的好奇心展开探索。结果不仅孩子们获得了关于光与色的丰富经验,王老师也表示这次意外的教学经历刷新了她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理解。

到场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并非易事,尤其在面对幼儿园工作的多重压力时。通过系统实践书中的策略,我总结出几条可行路径:一是建立互动前暂停的微型习惯,哪怕只是三五秒的深呼吸,也能帮助转换状态;二是采用选择性专注策略,不必苛求对所有互动都完美到场,而是每天选择几个关键时段进行深度互动;三是培养教育觉知的反思习惯,通过日记、视频回顾等方式提高对自己互动质量的觉察力。在实践中,这些方法显著改善了我的互动质量。例如在晨间接待时,我不再机械地检查幼儿的卫生状况,而是利用短暂的互动观察每个孩子的情绪状态,这种微调使得后续一日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

《有力的师幼互动》对到场的强调,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身份的重构。在技术主义盛行的教育时代,教师容易被简化为课程执行者或知识传递者,而书中描绘的教师形象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场者。这种专业身份的核心不是教学技巧的娴熟,而是存在品质的完善。它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共情能力。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正是对这种在场能力的持续锤炼,让我逐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如何在一起学习。一个转折点发生在我与特殊需求幼儿小杰的互动中:当我停止纠结于如何矫正他的行为,而是首先尝试理解他的沟通方式时,我们之间终于建立了有效联系,这也成为我专业认知上的重要突破。

回归《有力的师幼互动》的核心启示,师幼互动的有力不在于它的频次或形式,而在于它的存在深度。当教师能够超越物理在场的表层,达到精神同在的深度,最平常的互动也能迸发教育的光芒。这种从在场同在的转变,不仅是技巧的升级,更是教育观的革新。它提醒我们,幼儿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我们教了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与幼儿共同存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教育词典中,互动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是教育生活的本质方式。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这种富有存在感的互动理念融入日常,让教育真正成为师幼共同成长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