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感受美 |
核心经验概述 |
感受美的内涵 |
概念 |
儿童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主动、积极地感知并加工审美对象地各类信息,从而获得初步地、个体化的美感体验。具体而言,即儿童在广泛接触自然景观、生活环境与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事物的审美特征,如形态、色彩、质地、空间等,初步了解事物的审美规律,如强调、运动、平衡等,从而产生强烈的、个性化的审美情感。 |
对象 |
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 |
|||
内容 |
艺术元素:色彩、线条、形状、空间、明暗、肌理 艺术原理:焦点、运动、节奏、平衡、变化统一 |
|||
感受美的价值 |
感受美是儿童认识自我与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显示共情式理解的重要途径。 |
|||
对美的感受是儿童进行艺术表达与创造的重要源泉。 |
||||
有目的的审美教育对发展儿童核心素养、促进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核心经验的发展 |
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视知觉的主动选择意识越来越强 |
|||
从简化概括到精细分辨:审美感知的辨识能力逐渐增强 |
||||
从具体感知到联想感知:表征与想想在感知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
||||
从形状到色彩到主题:由感知不同艺术元素到感知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 |
||||
从不定向到平衡与对立统一:从满足心理的基本需要到初步感知艺术原理 |
||||
核心经验形成的 支持性策略 |
“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美”的支持性策略
|
基本原则 |
1.尽可能多地提供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美的条件与机会 2.发展一套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美的交流语言 |
|
案例分析 |
1.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话:把握寻常时刻的美育契机 2.尽可能提供真实物体:强化直接感受体验 3.通过真实活动的感受:直接参与、亲身体验 4.通过自由游戏的感受:游戏是艺术感受的源泉 5.通过多种媒体搭建桥梁:拓宽审美感受的广度与深度 |
|||
“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的支持性策略
|
基本原则 |
1.激发教师对艺术的热爱和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创设宽松、自由、尊重、悦纳的艺术环境 2.发展一套感受艺术作品中美的交流语言 |
||
案例分析 |
1.幼儿园中感受艺术美:教师组织的艺术欣赏活动 2.在公共空间中感受艺术美:参观艺术博物馆、画廊等 3.在民俗传统文化中感受艺术美: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4.在儿童艺术作品欣赏中感受艺术美:通过交流分享提升审美自信 |
表现美 |
核心经验概述 |
表现美的内涵 |
内涵界定 |
以美术创作的基木理念与方法来看,“表现”通常与“再现”并提为一对概念。 |
|
从儿童表现美核心经验的本质来看,儿童表现美兼具艺术表现和再现的特点。 |
|||||
从儿童表现美核心经验所表现出的能力来看,艺术表现是指儿童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艺术语言、艺术工具和材料重新组合、加工、再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表达自身所想所感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
|||||
从儿童表现美核心经验所依托的活动来看,从种类生大致可以分为绘画和手工(纸工、泥工等),从在具材料和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蜡笔画、油画棒画、彩色铅笔画、粉笔画、水墨画、彩色水笔画、手指画、棉签画和水粉画等,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命题画、想象画、故事画、集体创作画等。 |
|||||
本质特征 |
首先是其发展水平的体现 |
||||
是其生命本真的流露,具有自发性的显著特点 |
|||||
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 |
|||||
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经历的反映与体现 |
|||||
基于《指南》的表现美核心经验与范画模仿的关系 |
范画的界定:《指南》表现美核心经验反对的是什么样的范画 |
||||
模仿的界定:《指南》表现美核心经验反对的是什么样的模仿 |
|||||
技能技巧的定位:《指南》表现美核心经验反对的什么样的技能技巧 |
|||||
表现美核心经验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 |
表现美核心经验是促进儿童个性充分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 |
||||
表现美核心经验有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其受益终身 |
|||||
表现美核心经验的培养为个体一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
核心经验的发展
|
美术语言的概述 |
线条、形状、色彩、构图 |
|||
学前儿童美术语言的发展 |
造型的发展 |
小班:命名涂鸦期 中班:象征阶段 大班:图式阶段 |
|||
色彩的发展 |
小班:较少关注色彩的运用 中班:对颜色的选择有了自己的喜好 大班:用色彩进行情感表现 |
||||
构图的发展 |
小班:零乱式构图 中班:并列式构图 大班:散点式构图 |
||||
绘画内容的表现 |
小班:命名涂鸦阶段 中班:缺乏完整性,夸大所画对象 大班:细节丰富、想象创造 |
||||
学前儿童表现美中的特殊形式 |
拟人化表现、透明式表现、展开式表现、夸张式表现 |
||||
核心经验形成的支持性策略 |
引导学前儿童观察并进行表现
|
把握物体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结构 |
形状、大小、结构、色彩、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纹理…… |
||
运用多通道进行观察 |
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看一看、想一想,让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各种感官共同作用 |
||||
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
|
对比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反复观察法、分解观察法 |
||||
选择与学前儿童成长相契合的绘画内容 |
遵循两大原则: 1.贴近儿童的生活,对所描绘物体具有一定的体验 2.根据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水平设计活动 |
||||
给予学前儿童充分表达和表现的机会 |
美术区角中、节日文化中、集体教学活动中、环境创设中 |
创造美 |
核心经验概述 |
创造美的内涵
|
创造力 |
创造力是智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从事创造话动的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额而独特地解決问题,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
|
创造力和想象力 |
创造力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
||||
创造力与儿童的创造力 |
创造力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和创造产品表现出来的。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申美心理意象,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它们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讲是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 |
||||
创造美的意义
|
有助于儿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
||||
获得心理健康所需要的情感满足 |
|||||
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想象不断发展 |
|||||
核心经验的发展 |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
|||
学前儿童创造的发展 |
创造的目的性
|
小班:没有目的性 中班:创造性成分较少 大班:有目的地选择和表现 |
|||
创造的内容
|
小班:涂鸦期 中班:更精准地描绘 大班:创造新画面 |
||||
创造的方式
|
小班:比较随意 中班:渐渐开始使用软笔工具 大班:灵活使用多种工具和材料 |
||||
核心经验形成的支持性策略 |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
|
美术教育活动中材料的设计
|
1.材料提供的目的性 2.材料提供的丰富性: (1)不同活动内容材料不同 (2)同一活动内容运用多种材料 3.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1)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实际运用能力来选择绘画工具 (2)绘画材料的提供也应根据年龄特点 (3)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要灵活,要能体现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题材。 |
||
不同工具材料的创造性运用 |
1.同一种工具材料的创造性使用 2.不同种工具材料的组合运用 |
||||
创造性运用各种工具材料的策略 |
1.教师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和多变 2.材料要能激发儿童的制作兴趣 3.鼓励儿童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 |
||||
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想象和创造 |
再定义、合成、创意写生 |
||||
在与其他领域教育的融合中培养儿童的创造美的能力
|
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
1.在美术活动的开端融入音乐 2.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融入音乐 3.在美术活动的结束部分融入音乐 |
|||
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
1.在创造美中融入科学知识 2.用科学探究来丰富创造美的内容 3.将科学探究和艺术表征相结合 |
||||
与语言教育的融合 |
1.体验文学作品贯穿美术活动的乐趣 2.用绘画创作表现不同的文学形式 |
||||
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
1.在美术创造中加深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2.在美术创造中激发儿童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3.运用美术创造丰富节日文化教育的手段 |
||||
与健康教育的融合
|
1.通过体育运动丰富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 2.在美术互动中渗透健康知识 3.创设艺术性运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