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游戏化教学在小班美术活动中的策略

作者:和桥周洁  日期: 2023-08-31  点击:
《纲要》指出:幼儿期的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绘画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想象能力,使孩子变得聪明起来,但小班的幼儿由于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之中,他们的思想境界还处在涂鸦阶段,喜欢用笔随意图画,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绘画过程中体现的愉悦感,加上初入园的幼儿还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对绘画是怎么一回事也并不清楚。但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游戏化的情景,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而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对于下小班幼儿的教学来说,游戏性教学是他们的最爱,更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必要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有趣、多变的趣味化教学中得到各个方面的积累和提升。因此,我认为小班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策略一:选材内容的游戏化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玩”更是贯穿幼儿园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经常会把“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挂在嘴边,即是不论玩的形式或是地点,只要是让孩子置身于“玩”的情境过程中,他们都能最快地融入“玩”的氛围,并在“玩”的过程中把不断获得感知与体验运用与美术活动中,获得经验的积累与提升。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印、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我们从选材方面可以以游戏化为前提来创设活动,让孩子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兴趣。
例如:小班美术《小脚丫》中,我就摒弃了以往的枯燥的在白纸上压印脚印或自己尝试添画等方式,而是选择以游戏化的方式贯穿整个活动,即以游戏化言语“小脚丫去旅行啦”导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兴趣。而后把一大幅背景图铺满教室,让幼儿以主角的方式,释放脚丫,沾满颜料去体验脚丫走路旅行的游戏感,虽然这样的释放可能会让孩子弄脏自己,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在这么好玩又有趣的情境下更突显出了“学中玩,玩中学”,让孩子在具有游戏场景的内容中快乐作画,大大激发了幼儿的作画欲望。
还如:小班美术活动《吹泡泡》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随性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贯穿整个活动,先从感受透明泡泡的有趣入手,进而让幼儿在开心吹泡泡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颜料的彩色洗洁精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并不会觉得是在画画,而是在有趣的泡泡游戏中,对作画产生了好感,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但能在游戏化情境教学中愉快地掌握压印、吹画、撕、粘、画等基本技能,更能体会与感知美术的奇妙与美感。
策略二:操作材料的游戏化
游戏化的选材,能激发小班幼儿的美术兴趣。如果在教学方式中融入富有游戏感的操作材料,肯定能更加容易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让孩子在自由探索材料的过程中体验美术作画的愉悦感。
作为小班幼儿的美术教学来说,运用游戏化的材料绝对是使其事半功倍的策略之一。幼儿在亲自探索、趣味摆弄中往往更能使他们印象深刻,也更能在不经意间让幼儿的各种感知、技能得到提升。
例如:小班美术《车轮滚画》的教学中,无疑小班孩子对汽车会充满特别的兴奋感和参与率,因此通过沾取颜料、滚动车轮的简单的操作方法,不仅方便、简单,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又在趣味的材料中不知不觉绘画出了美妙的作品,既奇特又好玩。
比如:小班美术教学《夹子印画》中,通过色彩鲜艳、动物造型生动有趣的各种夹子,极易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再加上简单的压印动作,通过激发幼儿组合、摆弄、压印等方式,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出不同的造型,感受美术活动的创造美与成就感。
再如:富有小班年龄特点的手指点印画、弹珠滚画、排水画、拓印画等,充分发挥了小手赋予的创造力和美感,在游戏中体验巧手获得地成就感与美术作品的奇妙美感等。这些不同的富有趣味的作画材料中进行创作美术作品,让孩子体验不同作画方式所带来的乐趣。
策略三:语言引导的游戏化
小班刚入园的幼儿,由于刚刚离开依赖已久的家庭而开始学习独立生活,所以很多习惯、脾气都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同时他们正处于语言、情感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教师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更应注重语言引导的游戏化。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爱做游戏,行为受情绪的支配。《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会考虑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指导时也应注意语言的游戏化。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
例如:在让幼儿练习画枯燥单调的直线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画直线,不一会孩子们便会失去耐心,不想画了。于是我运用有趣的言语引说“直线宝宝坐火车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边画还能边发出“呜呜呜呜……”的火车发动声,在游戏化的语言引导下兴高采烈、不知疲倦地学会了一些必要的美术技能。
再如:发现幼儿涂色时不均匀时,不要一味地让他们涂满,更何况由于小班幼儿经验所致,他们并不一定理解什么叫涂满。所以同样可以用趣味的言语引导幼儿说“白肚皮露出来了,快点把它遮起来哦!”
还如:在《好吃的水果》这一美术活动中,轩轩随手拿起一支黑色的蜡笔就涂起了苹果。我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你的苹果怎么是黑色的呢?是不是坏了呀?坏苹果吃了肚子会痛的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刻又换了一支,涂起了红色。
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引导若赋予其游戏化,能使美术活动更具趣味性,而有趣的美术游戏,自然能引发幼儿自主地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使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成效。
策略四:评价环节的游戏化
美术活动的成功与否,最后的评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处于懵懂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不仅可以让教师很好地检验目标的达成度,更能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比较美的艺术能力。在评价环节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说或看看,幼儿对于艺术欣赏的能力就不能更好地提升,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往往活动的最后环节更不能轻视,而以游戏化的方式来评价,会让孩子充分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比如:在一次画短线《青青的小草》的美术教学后,如果只是展示幼儿的作品并让幼儿说说谁画得好,大多孩子都会以自己自居,长期以往便得不到评价美的标准。我们教师可以以“这只小羊还要吃草”、“还没吃饱”等游戏性语言评价并引导幼儿懂得把画面布局之美;
还如:在《卷羊毛》一开始就以“羊羊选美”的游戏场景开展,在总结评价环节首尾呼应,引导幼儿从给羊画上羊毛(即画螺旋形)中羊毛多又密又色彩艳丽地给其戴上皇冠,成为羊羊选美的冠军的评价方式,激发幼儿的作画欲望,也能活动的最后评价环节成为以后活动的激励或延伸,在幽默风趣又简洁易懂的言语评价中不断提高幼儿的作画欲望,更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敢于突破一层不变的形式,充分发挥以幼儿为主体的核心。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虽然简单,却不容小觑,它是幼儿感受美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富有创造力的起点。因此美术教育活动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的内心深处充满创作的欲望,把以上四种策略有效地融合于美术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思维和兴趣点将呈现出“井喷”的效果,就等于把孩子的创作欲望提升到最高点,让孩子快乐玩、有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