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让生成课程基于儿童思维
——读《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
宜兴市实验幼儿园 陈亚敏
《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是由美国的简·单·廷格尔·布罗德里克和成博洪著、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叶小红翻译的一本生成课程工具书。
关于生成课程,不得不提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琼斯(Elizabeth Jones)与约翰·尼莫(John Nimmo),他们的著作《生成课程》于200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欣等人翻译后在国内出版。伊丽莎白·琼斯与约翰·尼莫可以说是“生成课程”的鼻祖,他们首次将将“生成”与“课程”联结在一起,就慢慢有了生成课程一说。生成课程相对于预设课程,它摒弃一成不变的教材教学法,更多关注幼儿的兴趣与园本、班本的基础,更加灵活与弹性,也更富趣味与调整,真正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人。
幼儿园最早有关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意大利瑞吉欧的项目教学。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与教学可以说是“风靡全球”,尤其是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更是深受幼教者们追捧。这些理论在我国长期以来备受推崇。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生成课程的书籍、论文,如《小小探索家》等,这些书籍、论文,包括一些培训,或多或少对生成课程作了介绍。瑞吉欧项目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成、探究特点,这些都对我国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推行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尽管学术界有些学者可以把生成课程的概念、内涵清楚地做出解释,也对生成课程怎么做给了一些建议,并呈现了一些成功的项目课程案例,但是到底怎么做、做得对不对,依旧更多依靠一线幼儿教师自己摸索。广大幼教场域的一线幼教工作者,虽然知道生成课程是好东西,但是对生成课程的内涵把握不够精准,也缺乏专家长期定点的指导,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课程以模仿为主,缺乏教师研判,不符班级实际;有的课程开展到一半孩子没兴趣了,就进行不下去了,到了两难的地步;有的课程只是个别孩子的课程,忽视了全体,在个别孩子与全体孩子的兴趣间缺乏权衡;有的课程只是套用了一个“生成”的外壳,其实质依旧是教师主导的课程;有的课程把同一主题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拼拼凑凑,拼成了一个看上去全新,活动间却毫无关系与逻辑的“新主题”……因此,缺乏科学、有效的策略,生成课程就很容易走偏。
当然,有的幼儿园有专家定期指导与跟进,也做出了一些优秀的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系列丛书,呈现了八个高效利用课程资源建构生成课程的案例,可读性强,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学前领域生成课程的发展。但是整体上还是以案例为主,对生成课程是什么与怎么做依然缺乏明确的实施指导策略。
《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国内生成课程的一座里程碑,因为它不在局限于优秀的课程案例呈现,而是提供了一套做生成课程的工具,尤其是五张COI表格,即观察记录表、思维解释表、课程行动计划表、探究激发方案表、反思性评价表,每种表格都涉及教师与生成性课程开发相关的核心能力,提醒教师在每个环节应该思考什么、做什么,从而避免课程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生成课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有依据可循,都能基于依据进行研判。便于师幼在共同建构生成课程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分析、反思与回顾。
COI系统是一个探究循环,即观察记录——解释思维——课程行动计划——探究激发方案——布置环境和促进游戏——反思性评价,在此过程中,观察是起始,同时也贯穿整个课程始终,是一切课程的基础。通过观察,记录孩子的动作和语言,并以此为证据,去探索孩子的思维,反思其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从儿童兴趣向儿童思维转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推测幼儿正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反复揣摩幼儿的问题、想法、观点和理论,确定“大概念”,搭建课程框架。
书中提到了三个关注:关注儿童的知识与思维、关注不同儿童的视角、关注游戏中的学习机会,并通过一些列的提问引导教师在建构生成课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反思,如“你推测了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吗?”“当儿童对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时,你有没有对该意外事件进行描述并提出疑问?”“你是否展望过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应用于课程规划?”“对于游戏中所蕴含的拓展儿童发展、知识或理解的机会,你是否清晰地阐述了你的各种假设?”……除了这些大模块教师对自己的提问,还包括极具参考价值与可操作性的具体性提问,如“如果……会发生什么?假如……将会怎么样?”“你能想法办法解决……吗?”“为什么你认为……?” “你能发明一条……规则吗?”等鼓励儿童推理猜测、采取行动和解决困难的问题。通过这些思考,教师能不断帮助自己厘清思路,并进行下一步行动计划,同时,更容易达成三个关注,真正以儿童的思维角度看待课程,真正建构儿童感兴趣的课程。
《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中提供的COI系统是建构生成课程非常好的工具,值得借鉴与学习,但是照搬照抄并不可取,比起照搬五个表格,我们更多的是去理解表格背后地意图与作用,真正内化其理念,用适合本园、本班的操作模式,生成贴近儿童真实问题与思维的课程,让师幼更好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