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大班课程故事:养蚕记

作者:潘晓燕  日期: 2025-04-08  点击:

大班课程故事:养蚕记

  宜兴市太华幼儿园  潘晓燕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孩子们观察生命、欣赏生命的大好时机。五月初,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一些蚕宝宝和蚕卵,“这是什么呀?像毛毛虫一样!“我知道,这是蚕宝宝!”“那黑黑的小颗粒又是什么呢?”小朋友们有的拿着放大镜,有的簇拥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激烈地讨论着。属于我们的一场“养蚕记”就拉开帷幕

《指南》中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课程活动前期,我们通过亲子调查表收集了幼儿对蚕的已有经验和问题、师幼一起梳理、统计,再引导幼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表征。基于幼儿的问题,我们这次的课程活动分成三大主题:蚕宝初相识;养蚕初体验;蚕宝大变身。

一、蚕宝初相识

蚕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想法:“蚕宝宝是白白的,身体像毛毛虫一样”,“蚕宝宝有脚吗?它有几只脚呢?”“蚕宝宝是用嘴巴吃桑叶吗?它的嘴巴在哪里?”……基于幼儿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活动,通过视频、图片讲解,孩子们详细了解了蚕的身体结构,然后我们再请幼儿利用放大镜等工具近距离观察蚕的身体结构,验证所了解到的知识。当然,不同时期的蚕有不一样的形态,所以我们也提供了几批不同阶段的蚕、让幼儿可以直观地进行比较。

 

 

 


教师的思考:《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探索、学习。”在“蚕宝初相识”的环节中,我们虽然给予幼儿观察、探索的机会,但是后期我们也进行了反思,先观察、发现,再结合视频图片进行科学认知会更好。

二、养蚕初体验

(一)蚕住在哪?吃什么?

我们了解到蚕喜欢生活在阴暗通风的地方,所以小朋友们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精心准备饲养盒,开始领养蚕宝宝。我们把大家的蚕放在了办公室的一处角落,确保空气流通、不被日照。小朋友们都知道蚕喜欢吃桑叶,那每天的桑叶供给也成为了小朋友的任务,除了幼儿园的三棵小桑树,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周围的桑树,每天都有小朋友主动带桑叶过来和大家分享。早上入园后,孩子们会第一时间先看看自己的蚕宝宝,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饲养盒放到自己的位置上,为蚕宝宝清理一夜的蚕砂和剩下的桑叶,再挑几片新鲜的桑叶,剪成小片进行喂养。在一天的时间内,孩子们只要有空闲都会去看看蚕的情况,和同伴分享与交流。在下午离园前还需要再喂养一次。

 

 

    



喂养过程看似简单,但孩子们从中知道了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蚕宝宝吃桑叶比较费劲,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它们把桑叶剪成碎叶,而当蚕长大后,细心的小朋友发现碎叶在高温下很快失去水分、蚕就不喜欢吃了,所以我们只需要大片的喂养。另外,蚕的进食要求也很高,每次喂桑叶前,我们需要检查桑叶的卫生情况、有没有蚂蚁,桑叶的新鲜度还有桑叶上的水分要及时擦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小朋友们还会分辨桑叶的老嫩程度,为自己的蚕宝宝挑拣干净的嫩叶。

(二)蚕蜕皮了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蚕宝宝开始蜕皮,我们认为这是让幼儿了解蚕生长特点的切入点。孩子们对蚕的蜕皮现象很好奇:蚕为什么要蜕皮呢?蜕皮以后它怎么样了?我们首先请孩子们带着问题请教爸爸妈妈,很快他们就来分享自己的成果了:西米说“蚕宝宝蜕皮后会长大”,馨馨说“蚕宝宝的身体越来越大,以前的一层皮装不下它了,所以她要从里面钻出来”,哦……小朋友们了解到原来是这样:蚕宝宝随着不断进食生长,它的外皮却无法变化,所以蚕只能通过蜕皮来继续生长、生存下去。那蚕宝宝会蜕皮几次呢?每次蜕皮前后有什么不同?我们怎样更直观形象地发现与感受它的生长变化?从大家接手“照顾蚕宝宝”的任务开始,每天的观察也成为了他们自然自发的事情。为了让他们更科学地观察与探索蚕的生长,我们提供了记录表,所以在他们每天的清理和喂养时,还需要记录蚕的状况,其中包括蚕的数量、长度、生长变化、喂养和清理情况等。记录表的使用不仅让孩子们增强了责任意识,还让他们在记录、比较中更直观的发现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三)蚕生病了

每个周末孩子们都会把自己的蚕带回去,小长假时不少家长来反映有的蚕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又着急又担心,我们先让小朋友在家及时清理与隔离,与家长一起反思原因。来园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孩子们结合实际情况例举了一些蚕生病或死亡的原因,并做出了相对应的措施,后来蚕生病的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但有一天早上我们老师饲养的蚕突然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很多大蚕出现不断扭动身体、吐出黄水等现象,但饲养环境并没发生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下,我们询问了淘宝卖家,卖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桑叶的卫生情况是造成蚕生病的关键原因,我们联想到今天这批蚕确实是统一食用了菜园里的桑叶,这时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线索”,原来许伯伯就在昨天给菜园附近撒了治虫药,看来这很有可能就是引起蚕生病的原因。正如我们家长所说:现在的蚕难养多了,空气环境、桑叶卫生不如以前,蚕“金贵”的很!

教师的思考:在这段时间的养蚕体验中,孩子们遇到了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对于自己疑惑的地方会主动通过讨论、小结、寻求家长或老师帮助等方法来获得结果。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在观察、照顾中能加深对蚕的认知,同时也变得更加有责任感,带给孩子们真实的生命教育。

三、蚕宝大变身

有一次周末结束来园,轩轩捧着他带回去的饲养盒,兴奋地告诉大家:我的蚕宝宝结茧啦!这可引来了小朋友们的围观,我和周老师也激动不已,这段时间的付出终于看到了“成果”!小朋友们围着蚕茧又惊喜又好奇:蚕茧里面有什么?蚕宝宝去哪啦?蚕茧真的可以抽出蚕丝、做成扇子吗?

在了解蚕茧来历后,我们也准备了一系列辅助材料,准备来场“蚕宝(蚕茧)大变身”!看,认真学习后孩子们就逐渐上手啦!煮茧、染色、抽丝、制扇、装饰,别说孩子们感兴趣,老师也觉得好玩的很!小朋友们的蚕也陆续吐丝、结茧,正当我们的自然艺术节来临之际,我们便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蚕宝变身”的艺术活动,例如体验抽丝,制作蚕丝扇、蚕丝书签;还有直接利用蚕茧DIY小挂件、制作花朵等小盆栽,不仅趣味满满,也是相当有艺术美感。

 

 

 

 

 

 

 

 


教师的思考:蚕茧的出现就像是孩子们辛勤付出最终得到的成果回报,看着一个个蚕茧可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孩子们感受到了蚕宝宝的价值真的可以不断延展探索。当然,我们也保留了一部分蚕茧,等待它们羽化成蚕蛾,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周而复始。

本次的自然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完整,虽然每个环节中有不足之处,但孩子们从兴趣出发,去观察、去体验,从零基础的养蚕小白变成一个个养蚕小能手,可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投入学习,带着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照顾蚕宝宝,面对问题勇于探索,在老师、家长和自己的合作下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与蚕为伴、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