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融合无痕 --融合教育视角下的特殊幼儿跟班就读策略与分析
作者:史徐馨 日期:
2023-08-31 点击:
次
润物无声 融合无痕
--融合教育视角下的特殊幼儿跟班就读策略与分析
宜兴市徐舍镇中心幼儿园 史徐馨
摘要:从2020年的新教育改革结果来看目前国内对于特殊需要幼儿融合教育的研究前沿性成果依旧缺乏代表性和系统性。因此,本文以研究特殊需要幼儿融入普通全日制幼儿园并进行跟班就读的过程,是否取决于普通幼儿对其的接纳程度以及特殊需要幼儿与教师、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当特殊需要幼儿在普通幼儿园跟班就读的过程中所接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社会交往行为。特殊需要幼儿与一般幼儿的交往状况是否影响特殊幼需要儿在普通全日制幼儿园的整体经历与体验。希望促进各省区对于特殊需要幼儿于普通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提高外界对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关注研究。
关键词:特殊需要幼儿;跟班就读;社受接纳程度;学前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视角下的特殊幼儿跟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对特殊需要幼儿在更班就读的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幼儿园中特殊需要幼儿的态度认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幼儿园中关于在学前融合教育领域师资引进方面,以及对幼教师的职后培训方面、多元智能资源课程设置方面以及专业资源系统设施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探讨和改进。在新教育改革之后,希望教师有常规型教师向教育特长型教师转变,同时注重及时的教学反思,对弱势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针对融合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人从教师、家长、幼儿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
1.特殊化的班级一日生活常规建设难度大
部分幼儿教师其实已经意识到了特殊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但是对于特殊幼儿来说,可能无法像其他幼儿一样,正确理解教师的各项行为,在园内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的社会行为,如过度的玩具争抢、打架等 。可能导致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教育特殊幼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收效甚微。在现实与心理的压力下幼教师即使这种带有特殊化的班级生活常规的建立十分有必要也会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而失去持续注入精力的热情。
2.对特殊需要幼儿需要的高认同度班级管理经验不足
部分幼教师文化程度多为本科或专科,也有部分教师学历在研究生以上。在职后培训也比较缺乏,幼儿园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方面有关于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专业培训。上述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特殊幼儿的实际行为规律,掌握的本体性知识也相对较少,加之缺乏理论支撑,导致教师在建立高认同度的班级模式时,仍存在较大难度。
(二)家长方面
1.特殊需要幼儿家长与幼儿园存在意识交流差异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园,也因此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合作性显得尤为重要。部分特殊需要幼儿的家长会存在对自家幼儿的过度肯或否定,而幼儿园是站在科学儿童发展的客观立场上看待幼儿,两者在该问题上相较于普通家长的分歧更大,所以幼儿园更需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更专业,更理性的角度让家长更愿意配合,共同致力于让特殊幼儿能在普通幼儿园里能更好的适应 。
2.特殊幼儿家长不关心特殊幼儿的发展状况
即使是特殊幼儿他的异常表现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会一成不变,这就需要特殊幼儿的家长要把孩子的实际情况告诉老师,让教师对孩子的真实情况有客观的了解。同时在访谈中也发现特殊幼儿的家长因为其个别化的原因对自家幼儿的态度存在的差异较大,但均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认自家幼儿是残疾儿童,他们也可以与其他幼儿交流沟通。因而导致家长在对自家孩子的某一特殊需求上的关注度不够。即使有一些特殊幼儿家长本身会有一些心理敏感和焦虑,在与教师倾诉和沟通的时间与途径不足。
(三)幼儿园方面
1.入职招聘任以学前专业为主
目前学前融合教育还处于摸索时期,关于在普通幼儿园的教育人才无论是高校专业还是已经入职的教师基本不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新教改的影响下幼儿园已作为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如果融合教育幼儿园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那幼儿融合教育发展将是空中楼阁。
2.不重视学前融合教育的硬件需要
目前很多公立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不具备融合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如:常规感觉统合系统,言语测训室等。因此所需硬件的不足也导致本地区的学前融合教育举步维艰。其主要原因是特殊幼儿的人数占比太小,融合教育的专业设备价格高,教育经费不足。依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当地财政部门向相关教育部门拨的教育经费远远不足以购置融合教育硬件设备。
二、融合教育视角下的特殊幼儿跟班就读适应力可行性建议
(一)对特殊需要幼儿家长的教育建议
特殊需要幼儿的家长作为特殊需要幼儿的最主要的老师,在融合教育中有着难以忽视的地位,因此根据当前教育的研究现状对特殊幼儿家长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以爱为主,爱教并施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这不仅是老师需要做到的也是特殊需要幼儿家长需要做到的,对于特殊需要的孩子的现况是所有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家更需要去关心关爱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依恋型的亲子关系 。在此基础上多与幼儿园交流,信任老师支持教师们的工作形成教育合力让爱与教育同行。
2.学习培养特殊幼儿社会交往的方法
家庭也是特殊需要幼儿进行学习的又一主阵地。在生理发展上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一样,因此家长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向有关专家咨询学习一些培养特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积极参与特殊幼儿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特殊需要幼儿的矫正。
(二)对教师的教育建议
1.特殊化的班级一日生活常规的建立与合理化运用
在普通全日制幼儿园的规则通常称为“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或者日常生活活动之前,需要提前向特殊需要儿童以及所有儿童讲解所需遵守的规则,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在言语或是行为违背了这条规则,这时教师将其行为视为违反常规,在这个时候有些教师会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而有一些则会差别对待,在笔者看来教师在应对该情况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更容易两类幼儿的相互接纳。和普通幼儿一样,特殊需要儿童也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当幼儿发脾气时,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或者同伴,让老师建议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干什么。但是对于一些没有语言的特殊儿童,老师就很难了解到他们的想法。
2.教师组织形成高认同度的班级模式
主动寻求关注与安慰是幼儿需要的本身开启的,其原因是幼儿受自己内部心理需要的驱动,主动要求教师关注自己、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在幼儿园里,每天和特殊需要儿童互动最多、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长期的相处让特殊需要儿童对教师产生了像对家人一样的以关爱为纽带的依恋,但是教师很多时候没法同时兼顾每一个孩子情绪和活动。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以及策略,让整个班级形成类似于大家庭的氛围模式,让特殊需要幼儿以及普通幼儿之间可以不通过老师的介入进行自我情绪控制和调节。通过运用同伴支持策略来增进幼儿之间的认同感。
(三)对幼儿园的教育建议
1.设置融合资源课程,促进幼儿之间融合接纳
如何设计及实施学前融合资源课程是实现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一步,因此,幼儿园在设置资源融合型课程上既要满足普通幼儿的教育需求又要满足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需求。幼儿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初始萌芽阶段,由于特殊需要幼儿的性格及身体状态与普通幼儿的差异性在二者社会交往难以形成相互回应式交往 。针对这种现象设计主题融合课程活动,通过教学融合、跨班,跨年龄阶段融合等方式使普通幼儿了解特殊幼儿,让特殊需要幼儿在普通幼儿园能更好的适应和社会融入。
2.完善幼儿教育师资培养,促进融合教育专业化发展
目前很多城市也有了融合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他地区没有明确幼儿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相关内容,缺乏理论和实际运用支撑,融合型教育人才严重不足。作为公立幼儿园为满足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需要职后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教师提供必要的以及资金供给行政支持、素质培训,尽可能组织符合本园实际的融合教研活动。
综上所述,本文从园区大小环境、资源课程设置及材料投放、以及教师,同伴接纳程度态三个方面通过特殊需要幼儿在普通幼儿园跟班就读过程中所处社会关系研究分析以小见大地阐述幼儿园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对融合教育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方法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心怡.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幼儿与同伴交往方法[J].幸福家庭,2021(18):25-26.
[2]陈晓,高春玲.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对云南省部分幼儿教师的调查[J].教育观察,2021,10(36).
[3]宋丽丽.黑龙江省绥化市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4]韦天琪,张文京.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研究现状及素养提升建议[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