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葫芦种子历险记

作者:俞洁  日期: 2024-04-08  点击:

一、课程起源

    每次种植都会从讨论种什么开始,一旦孩子的想法被采纳,他们从一开始就会对种植活动充满期待。这次,孩子们选择了种葫芦。“老师,我带来了葫芦种子,你猜葫芦里面会长出葫芦娃吗?”“老师我告诉你,其实葫芦娃根本不存在现实世界,它只长在藤蔓上。”“葫芦娃不会种出来,应该只会种出葫芦籽吧。”当孩子们产生了探究需要时,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我们的课程故事也就此展开。

二、前期思考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孩子种植活动就是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他们从活动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懂得成长的不易,体验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葫芦进行种植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第一次,“不会种怎么办?”“种不好怎么办?”这些想法不停地在脑子里盘旋。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逐渐发现:如果我们抱持和孩子一起学习种植的心态,勇于尝试,珍视经历的过程,种植活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曾经的“不会种”“不知道”反而成了一种“优势”,让我们放下“权威”,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未知,交流发现,分享喜悦。

三、课程实施

(一)小葫芦发芽记

三月中旬,我们商量着将葫芦籽种下。我们近距离观察葫芦种子的形态,摸一摸有小颗粒的感觉;看一看像个瓜子仁;闻一闻好像没啥味道。孩子们带来泡沫箱,老师们网上买了营养土,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给泥土挖小洞,有的放葫芦种子,有的盖上泥土,有的浇水。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们来园第一件事就是给葫芦浇水、观察并记录。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下,一周后葫芦种子没有任何动静,于是,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团讨:

不发芽的原因

解决办法

温度不够

盖上塑料膜继续等待

没有催芽

重新催芽

大家搜集到了这些答案,那我们究竟是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把种子挖出来重新催芽呢?“要是我们等了很久小葫芦还是不出来怎么办?”“要不我们还是挖出来催芽吧。”

孩子们把泡沫箱搬进教室,将泥土都挖出来,在里面寻找葫芦种子。我们了解到葫芦籽在种植之前要先催芽处理,需要将种子放在3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8-12小时,等它吸足水分之后捞出来,用湿巾包裹住,每天喷洒水分,保湿保温。于是我们将挖出的葫芦籽按照要求浸种、催芽,为了避免再次失败,我们又找了两批葫芦籽一同催芽,并在盒子上写好数量以便后续探究。

孩子们每过一会就要来摸一摸水温合适吗,是不是需要换水了,并且能独立完成换水工作,我们的浸种环节进行了24小时。浸种完成后,孩子们发现葫芦籽好像变软了,它的嘴巴上还有个小洞洞,我们猜测小芽芽大概会从这个小洞洞里钻出来。孩子们把葫芦籽用湿纸巾盖好,放进盒子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给它们喷水,催芽工作进行到第三天时,有孩子提出明天后天就是周末了,葫芦籽没人喷水会不会干掉,怎么办呢?“老师,我们可以把小葫芦带回家照顾!”大家的反应都很强烈,纷纷表示自己可以胜任周末照顾小葫芦的工作,最后在大家的投票下,选出了三名小朋友。

“葫芦种子发芽啦!”周一早上,谦谦激动地跑进教室,大声传播这个好消息,大家听到了纷纷围上去看。“哇塞,小葫芦真的发芽了!”“这个小芽芽长得有点像蘑菇。”“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种了?”“但是还有没发芽的,要不再等等吧。”又经过两天的观察,一号盒子一共十七颗葫芦籽发芽了十五颗,还有两颗为什么就是不会发芽呢?我们通过捏一捏、看一看的方式,发现这两颗葫芦籽的肚子是扁扁的,里面还能捏出水来,剪开来看看呢,葫芦籽肚子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原来这颗葫芦籽肚子里没有“小宝宝”所以不会发芽。

我们将催芽成功的十五颗葫芦籽重新种进泥土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泥土里还有剩余的葫芦籽当时没有找出来,并且也全部发芽了,由此我们得出:葫芦籽的出芽需要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水,浸种和催芽是加快了葫芦籽的出芽速度,相比在泥土中自然出芽用时更短。

在观察和实践中,孩子们对“浸种催芽”这一概念有了认识,知道了环境、水温、时间等都会影响葫芦籽发芽。过程中,他们用图画、数字或符号表征的方式进行记录,不仅在科学探究方面获得了新的经验,社会性发展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的思考:

重点探索

深入探究

支持策略

幼儿获得的经验

葫芦籽发芽原因及条件

1.怎样浸种、催芽,为什么要浸种、催芽。

2.同样是浸种、催芽,为什么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没发芽。

1.团讨

2.记录表

3.动手操作

1.知道葫芦籽播种之前要先浸种、催芽。

2.了解了浸种、催芽的步骤及要点。

3.遇到问题会通过团讨解决。

4.幼儿自身的责任感得到提升。

5.结合自身已有经验,深入探究,对自然现象感兴趣。

 

(二)小葫芦搬家记

随着小葫芦一天天长大,花盆也显得有些拥挤,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开展了第二次团讨: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要把小葫芦搬到我们的菜地里。

该怎么帮小葫芦搬家呢?孩子们提出了疑惑:什么时候搬、怎么搬?搬家后我们该怎么照顾小葫芦。看来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完整、详细的搬家计划。

 

 

 

 

 

 

小葫芦搬家计划

问题

解决办法

什么时候搬家比较好?

晴天,最好是前一天下过雨,泥土湿湿的小葫芦更喜欢。

原本种葫芦的箱子太重了,小朋友怎么搬到菜地?

可以用刀把箱子切开,每个小朋友拿一个洞洞的箱子。

搬着箱子上下楼梯有点危险,怎么办?

每个楼梯上站一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传下去。

葫芦苗怎么种到地上呢?

用小铲子把土挖开,再把小芽芽放进去,再盖上泥土,放的时候要排好队。

怎样才能安全地把葫芦苗从箱子里拿出来?可不可以用铲子铲?

可以把箱子底部挖掉,让泥土和葫芦苗直接掉到菜地里。

对照计划,我们选择了一个温度适宜、泥土适宜且不下雨的天气开始了搬家活动。孩子们先在教室里把箱子分成一个一个,每人领到一个后排好队站在楼梯上,用接力的方式将小葫芦运下楼梯,再继续每人一个搬至菜地。接着,孩子们用铲子松土,挖好一个个小坑,再使用工具将泡沫箱底部剪开,让箱子里的泥土和葫芦苗直接掉在挖好的泥坑里,把泥土压压紧,调整好葫芦苗的位置,就算是大功告成啦!孩子们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了所有葫芦苗的搬运、种植,并且给小苗施好肥,浇好水,内心怀揣着些许激动、些许担忧、些许自豪,带着多样的情绪回教室了,一路上讨论声不断:“你说小葫芦会喜欢新家吗?”“是不是我们过几天来看小葫芦能长很大了?”“我们以后什么时候来浇水呢?”

我们还一起创编了一首童谣,以传达我们对小葫芦能够茁壮成长的殷切希望。

小葫芦快长大

小小葫芦难发芽,我们都来帮助它。

浸浸种子催催芽,马上张开小嘴巴。

小小葫芦快长大,搭好架子往上爬,

大大小小藤上挂,乐得大家笑哈哈。

教师的思考:

重点探索

深入探究

支持策略

幼儿获得的经验

葫芦苗生长条件和环境

1. 观察小葫芦苗发芽后的生长变化并记录。

2. 探究葫芦苗是否需要搬家。

3. 如何帮助葫芦苗安全搬家。

 

1. 团讨

2. 种植工具支持

3. 环境支持

4. 实践操作

1. 能进行比较观察,并用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2. 用团讨的方式得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3. 能制定较完整的搬家计划并执行。

4. 合作接力完成任务。

5. 种植技能得到提高。

6. 尝试创编关于葫芦的童谣。

幼儿在整个搬家活动中感受到了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并且能够尝试制定计划,计划书的制定是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也是幼儿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有利于幼儿全面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小葫芦救援记

小葫芦搬到菜地后,距离并没有减少孩子们的热情,每天户外活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葫芦苗,给它们浇水,遇上下雨天,孩子们还会担心葫芦苗会不会被雨淋坏。一周过去了,小葫芦没有生长迹象,两周过去了,依然没有动静,第三周,小葫芦有一些发黄和蜷缩,孩子们的心情都很低落。回到教室,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团讨:

针对这些猜测,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小葫芦救援计划正式展开:第一天我们增加了浇水次数,早上户外活动、中午散步和下午延时班三个时间段浇水;第二天我们给小葫芦除杂草、清理垃圾;第三天我们给葫芦苗施肥,等待了两天后还是没有好转;第八天网上买的营养土到了,决定给葫芦苗换土。我们带着工具走到菜地,小心地把葫芦庙从菜地里挖出来放在一旁,挖去表面一些泥土后发现下面有许多都是沙子,这下换土似乎是个大工程了,这时,陈梓瑜说:“感觉我们还是把小葫芦搬回教室长得更好,这样我们小朋友还可以天天观察、照顾小葫芦。”这个想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我们就带回去吧,说不定小葫芦在这住的不开心呢?”好吧,那就欢迎我们的小葫芦重新回到中二班,我们找来了花盆,全部换上了营养土,将小葫芦安置好之后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两天过去了,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好像有点活,又好像有点没活”,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和孩子一起复盘,能想到的救援计划已经全部开展,那是否还有别的可能性,杭小乐说:“我今天早上看到小葫芦的叶子上有很多小白点,会不会是因为这个。”我们马上对小白点展开讨论,仔细观察后发现:健康的叶子上没有小白点;有点不健康的叶子上有少少的小白点;很不健康的叶子上有很多小白点。一时间我们通过观察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有限,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于是,老师发布了一起长大任务,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答疑解惑。

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孩子们带着满意的答案来到幼儿园,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原来我们的小葫芦生病了,这个病叫做白粉病或霜霉病,染病后会导致叶片出现白点,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造成植株早衰,而染病的原因则是浇水不当,因当顺着根部浇水,不能直接对着叶片浇。这下算是真正找到小葫芦停止生长的原因了,吴厚泽妈妈给小葫芦带来了药水,孩子们按照配比调好,喷洒在叶片上,连续喷了两天,又经过了一个周末,周一来园后,自然角传来惊喜的声音“小葫芦救活啦!它们变得好大!”终于,我们的小葫芦救援取得圆满成功!

教师的思考:

 

 

 

重点探索

深入探究

支持策略

幼儿获得的经验

如何拯救葫芦苗

1.导致葫芦苗停止生长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探究叶片上小白点的秘密。

1.时间、空间支持

2.家长支持

3.图画表征

1.更加熟练地解决问题(猜想-计划-实施-验证)。

2.尝试调配药水治虫。

3.掌握给葫芦苗浇水的正确方法。

 

四、课程总结

种植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主角一定是孩子。美国自然学家约瑟夫·克奈尔曾说:“一个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在于他的热情、好奇心和敬畏之情。”在整个葫芦种植过程中,幼儿不仅拓展了知识与经验,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团讨的能力和探究等心理品质均得到了提升与发展。我们也在思考:支持孩子们三个多月来对种植葫芦如此执着的动力是什么?他们也许刚开始只是对“葫芦里究竟有没有葫芦娃”的好奇和兴趣,但之后伴随着欣喜、担忧和期待等多种情绪的出现时,孩子们对种植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便生发了。有人说:“如果热爱在前,知识则紧随其后”,确实,当孩子们对种植投入了感情,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那么,随着葫芦苗的重生,我们的课程也将继续开展,后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会以平等的学习者的姿态来观察、倾听,和孩子们一起好奇、担忧、惊喜,一起探究、发现、学习,一起享受种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