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课程起源
每次种植都会从讨论种什么开始,一旦孩子的想法被采纳,他们从一开始就会对种植活动充满期待。这次,孩子们选择了种葫芦。“老师,我带来了葫芦种子,你猜葫芦里面会长出葫芦娃吗?”“老师我告诉你,其实葫芦娃根本不存在现实世界,它只长在藤蔓上。”“葫芦娃不会种出来,应该只会种出葫芦籽吧。”当孩子们产生了探究需要时,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我们的课程故事也就此展开。
二、前期思考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孩子的种植活动就是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他们从活动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懂得成长的不易,体验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葫芦进行种植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第一次,“不会种怎么办?”“种不好怎么办?”这些想法不停地在脑子里盘旋。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逐渐发现:如果我们抱持和孩子一起学习种植的心态,勇于尝试,珍视经历的过程,种植活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曾经的“不会种”“不知道”反而成了一种“优势”,让我们放下“权威”,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未知,交流发现,分享喜悦。
三、课程实施
(一)小葫芦发芽记
三月中旬,我们商量着将葫芦籽种下。我们近距离观察葫芦种子的形态,摸一摸有小颗粒的感觉;看一看像个瓜子仁;闻一闻好像没啥味道。孩子们带来泡沫箱,老师们网上买了营养土,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给泥土挖小洞,有的放葫芦种子,有的盖上泥土,有的浇水。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们来园第一件事就是给葫芦浇水、观察并记录。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下,一周后葫芦种子没有任何动静,于是,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团讨:
不发芽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温度不够 |
盖上塑料膜继续等待 |
没有催芽 |
重新催芽 |
大家搜集到了这些答案,那我们究竟是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把种子挖出来重新催芽呢?“要是我们等了很久小葫芦还是不出来怎么办?”“要不我们还是挖出来催芽吧。”
孩子们把泡沫箱搬进教室,将泥土都挖出来,在里面寻找葫芦种子。我们了解到葫芦籽在种植之前要先催芽处理,需要将种子放在3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8-12小时,等它吸足水分之后捞出来,用湿巾包裹住,每天喷洒水分,保湿保温。于是我们将挖出的葫芦籽按照要求浸种、催芽,为了避免再次失败,我们又找了两批葫芦籽一同催芽,并在盒子上写好数量以便后续探究。
孩子们每过一会就要来摸一摸水温合适吗,是不是需要换水了,并且能独立完成换水工作,我们的浸种环节进行了24小时。浸种完成后,孩子们发现葫芦籽好像变软了,它的嘴巴上还有个小洞洞,我们猜测小芽芽大概会从这个小洞洞里钻出来。孩子们把葫芦籽用湿纸巾盖好,放进盒子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给它们喷水,催芽工作进行到第三天时,有孩子提出明天后天就是周末了,葫芦籽没人喷水会不会干掉,怎么办呢?“老师,我们可以把小葫芦带回家照顾!”大家的反应都很强烈,纷纷表示自己可以胜任周末照顾小葫芦的工作,最后在大家的投票下,选出了三名小朋友。
“葫芦种子发芽啦!”周一早上,谦谦激动地跑进教室,大声传播这个好消息,大家听到了纷纷围上去看。“哇塞,小葫芦真的发芽了!”“这个小芽芽长得有点像蘑菇。”“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种了?”“但是还有没发芽的,要不再等等吧。”又经过两天的观察,一号盒子一共十七颗葫芦籽发芽了十五颗,还有两颗为什么就是不会发芽呢?我们通过捏一捏、看一看的方式,发现这两颗葫芦籽的肚子是扁扁的,里面还能捏出水来,剪开来看看呢,葫芦籽肚子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原来这颗葫芦籽肚子里没有“小宝宝”所以不会发芽。
我们将催芽成功的十五颗葫芦籽重新种进泥土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泥土里还有剩余的葫芦籽当时没有找出来,并且也全部发芽了,由此我们得出:葫芦籽的出芽需要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水,浸种和催芽是加快了葫芦籽的出芽速度,相比在泥土中自然出芽用时更短。
在观察和实践中,孩子们对“浸种催芽”这一概念有了认识,知道了环境、水温、时间等都会影响葫芦籽发芽。过程中,他们用图画、数字或符号表征的方式进行记录,不仅在科学探究方面获得了新的经验,社会性发展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的思考:
重点探索 |
深入探究 |
支持策略 |
幼儿获得的经验 |
葫芦籽发芽原因及条件 |
1.怎样浸种、催芽,为什么要浸种、催芽。 2.同样是浸种、催芽,为什么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没发芽。 |
1.团讨 2.记录表 3.动手操作 |
1.知道葫芦籽播种之前要先浸种、催芽。 2.了解了浸种、催芽的步骤及要点。 3.遇到问题会通过团讨解决。 4.幼儿自身的责任感得到提升。 5.结合自身已有经验,深入探究,对自然现象感兴趣。 |
(二)小葫芦搬家记
随着小葫芦一天天长大,花盆也显得有些拥挤,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开展了第二次团讨: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要把小葫芦搬到我们的菜地里。
该怎么帮小葫芦搬家呢?孩子们提出了疑惑:什么时候搬、怎么搬?搬家后我们该怎么照顾小葫芦等等。看来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完整、详细的搬家计划。
小葫芦搬家计划 |
问题 |
解决办法 |
什么时候搬家比较好? |
晴天,最好是前一天下过雨,泥土湿湿的小葫芦更喜欢。 |
|
原本种葫芦的箱子太重了,小朋友怎么搬到菜地? |
可以用刀把箱子切开,每个小朋友拿一个洞洞的箱子。 |
|
搬着箱子上下楼梯有点危险,怎么办? |
每个楼梯上站一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传下去。 |
|
葫芦苗怎么种到地上呢? |
用小铲子把土挖开,再把小芽芽放进去,再盖上泥土,放的时候要排好队。 |
|
怎样才能安全地把葫芦苗从箱子里拿出来?可不可以用铲子铲? |
可以把箱子底部挖掉,让泥土和葫芦苗直接掉到菜地里。 |
对照计划,我们选择了一个温度适宜、泥土适宜且不下雨的天气开始了搬家活动。孩子们先在教室里把箱子分成一个一个,每人领到一个后排好队站在楼梯上,用接力的方式将小葫芦运下楼梯,再继续每人一个搬至菜地。接着,孩子们用铲子松土,挖好一个个小坑,再使用工具将泡沫箱底部剪开,让箱子里的泥土和葫芦苗直接掉在挖好的泥坑里,把泥土压压紧,调整好葫芦苗的位置,就算是大功告成啦!孩子们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了所有葫芦苗的搬运、种植,并且给小苗施好肥,浇好水,内心怀揣着些许激动、些许担忧、些许自豪,带着多样的情绪回教室了,一路上讨论声不断:“你说小葫芦会喜欢新家吗?”“是不是我们过几天来看小葫芦能长很大了?”“我们以后什么时候来浇水呢?”
我们还一起创编了一首童谣,以传达我们对小葫芦能够茁壮成长的殷切希望。
小葫芦快长大
小小葫芦难发芽,我们都来帮助它。
浸浸种子催催芽,马上张开小嘴巴。
小小葫芦快长大,搭好架子往上爬,
大大小小藤上挂,乐得大家笑哈哈。
教师的思考:
重点探索 |
深入探究 |
支持策略 |
幼儿获得的经验 |
葫芦苗生长条件和环境 |
1. 观察小葫芦苗发芽后的生长变化并记录。 2. 探究葫芦苗是否需要搬家。 3. 如何帮助葫芦苗安全搬家。
|
1. 团讨 2. 种植工具支持 3. 环境支持 4. 实践操作 |
1. 能进行比较观察,并用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2. 用团讨的方式得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3. 能制定较完整的搬家计划并执行。 4. 合作接力完成任务。 5. 种植技能得到提高。 6. 尝试创编关于葫芦的童谣。 |
幼儿在整个搬家活动中感受到了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并且能够尝试制定计划,计划书的制定是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也是幼儿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有利于幼儿全面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小葫芦救援记
小葫芦搬到菜地后,距离并没有减少孩子们的热情,每天户外活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葫芦苗,给它们浇水,遇上下雨天,孩子们还会担心葫芦苗会不会被雨淋坏。一周过去了,小葫芦没有生长迹象,两周过去了,依然没有动静,第三周,小葫芦有一些发黄和蜷缩,孩子们的心情都很低落。回到教室,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团讨:
针对这些猜测,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小葫芦救援计划正式展开:第一天我们增加了浇水次数,早上户外活动、中午散步和下午延时班三个时间段浇水;第二天我们给小葫芦除杂草、清理垃圾;第三天我们给葫芦苗施肥,等待了两天后还是没有好转;第八天网上买的营养土到了,决定给葫芦苗换土。我们带着工具走到菜地,小心地把葫芦庙从菜地里挖出来放在一旁,挖去表面一些泥土后发现下面有许多都是沙子,这下换土似乎是个大工程了,这时,陈梓瑜说:“感觉我们还是把小葫芦搬回教室长得更好,这样我们小朋友还可以天天观察、照顾小葫芦。”这个想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我们就带回去吧,说不定小葫芦在这住的不开心呢?”好吧,那就欢迎我们的小葫芦重新回到中二班,我们找来了花盆,全部换上了营养土,将小葫芦安置好之后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两天过去了,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好像有点活,又好像有点没活”,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和孩子一起复盘,能想到的救援计划已经全部开展,那是否还有别的可能性,杭小乐说:“我今天早上看到小葫芦的叶子上有很多小白点,会不会是因为这个。”我们马上对小白点展开讨论,仔细观察后发现:健康的叶子上没有小白点;有点不健康的叶子上有少少的小白点;很不健康的叶子上有很多小白点。一时间我们通过观察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有限,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于是,老师发布了一起长大任务,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答疑解惑。
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孩子们带着满意的答案来到幼儿园,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原来我们的小葫芦生病了,这个病叫做白粉病或霜霉病,染病后会导致叶片出现白点,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造成植株早衰,而染病的原因则是浇水不当,因当顺着根部浇水,不能直接对着叶片浇。这下算是真正找到小葫芦停止生长的原因了,吴厚泽妈妈给小葫芦带来了药水,孩子们按照配比调好,喷洒在叶片上,连续喷了两天,又经过了一个周末,周一来园后,自然角传来惊喜的声音“小葫芦救活啦!它们变得好大!”终于,我们的小葫芦救援取得圆满成功!
教师的思考:
重点探索 |
深入探究 |
支持策略 |
幼儿获得的经验 |
如何拯救葫芦苗 |
1.导致葫芦苗停止生长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探究叶片上小白点的秘密。 |
1.时间、空间支持 2.家长支持 3.图画表征 |
1.更加熟练地解决问题(猜想-计划-实施-验证)。 2.尝试调配药水治虫。 3.掌握给葫芦苗浇水的正确方法。 |
四、课程总结
种植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主角一定是孩子。美国自然学家约瑟夫·克奈尔曾说:“一个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在于他的热情、好奇心和敬畏之情。”在整个葫芦种植过程中,幼儿不仅拓展了知识与经验,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团讨的能力和探究等心理品质均得到了提升与发展。我们也在思考:支持孩子们三个多月来对种植葫芦如此执着的动力是什么?他们也许刚开始只是对“葫芦里究竟有没有葫芦娃”的好奇和兴趣,但之后伴随着欣喜、担忧和期待等多种情绪的出现时,孩子们对种植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便生发了。有人说:“如果热爱在前,知识则紧随其后”,确实,当孩子们对种植投入了感情,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那么,随着葫芦苗的重生,我们的课程也将继续开展,后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会以平等的学习者的姿态来观察、倾听,和孩子们一起好奇、担忧、惊喜,一起探究、发现、学习,一起享受种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