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从“儿童视角”走向“儿童视角的材料支持”

作者:陈涛  日期: 2024-04-08  点击:
从“儿童视角”走向“儿童视角的材料支持”
宜兴市大树幼稚园  陈涛
儿童是充满好奇、自信、能动的强大的主动学习者,“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方式做事情”这是对“儿童立场”最朴素的理解和认知。2022年,我们从“儿童视角的材料支持”出发,重新审视班级益智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寻找各类数学领域教学资源,利用共读研读、观摩研讨、项目引领、联动交流等方式,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循环教研模式中,重点优化调整益智区材料的有效投放与互动,以“儿童发展优先”更多地看到儿童的经验、主动学习和发展。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区域现状分析
我们一直在倡导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希望数学活动能像美术、音乐、体育一样生动、有趣、好玩儿。但通过开学初的益智区活动调研、教研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益智区的创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普遍的是:
1.内容零散、材料过量
即投放材料非常多,什么年龄段的都有,什么样的内容都有,没有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的层次性与现阶段内容的聚焦。孩子进入后不知所措,不知道玩什么,或是无目的的摆弄状态。
2.玩法单一、游戏性弱
我们也有老师制作许多教玩具投放在益智区中,但是调研中发现,只能有一种玩法,且是孩子不需要探索的。比如最初利用扑克牌时,老师预设了很多游戏:比大小,匹配等等。刚开始孩子们会按照老师的意愿进行操作,因为扑克牌来源于生活,还是有它的价值。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兴趣,因为此时的扑克牌只是数字卡片的替代物,缺乏游戏性与探索性。
3.知识灌输、探索不够
在区域活动的创设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只是单纯地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作业单式的完成任务。比大小之后要进行表格式的记录,填好相邻数之后要进行作业展示,孩子只会觉得进入益智区就是要做作业,完成任务,不是去玩,不需要合作,更没有情感上的满足。
二、基于儿童需要的领域策略解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学期领域策略分析与部署,利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数学领域知识,反思能力,重点关注益智区材选择与投放。
1.共读共学
全园共读《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释放幼儿的探索力量》,梳理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夯实教师理论基础。
共学自学网上名师课堂《数学PCK课程》,分析理解数学核心经验,从教研、实操、专家点评等多角度发展教书数学课程能力。
2.观摩研讨
定期进行益智区材料的创设与投放教研沙龙活动,一研挖掘与开发,二研玩法与支持,三研调整与优化。在学习观摩、研讨实践中提高教师对益智区材料的敏锐度与反思力。
3.项目引领
我们认为:深入而聚焦的项目研究对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是帮助教师把理念落到行为中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充分发挥园所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申报主持专项培训,成立数学项目小组,以点带面进行益智区创设的研究。
4.联动交流
我们不局于埋头苦干,而是走出幼儿园,与环科园中心幼儿园进行基于益智区材料的联动交流,针对某一材料进行解读、研讨与调整,在思维与理念的碰撞中达到共同提高。
三、基于儿童视角的区域调整实施
我们基于儿童视角,思考材料投放中的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孩子爱玩的呢?
2.如何保持幼儿对材料的热情?
3.如何从材料本身出发,让材料的挖掘、玩法、支持与活动“活”起来?
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具体调整与实施:
1.研材料、常反思:支持幼儿自主探究
一是游戏材料生活化、生命化。我们提倡材料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每个教室都设有游戏资源柜,我们鼓励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生活中闲置物,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砾一石,分类放置在资源柜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点,实现游戏生活化;以自然材料为依托,让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材料与幼儿互动,交流、对话,从中不断探索、思考、发现、收获。如用树叶进行大小、颜色的分类与排序;种子果实进行计数、分类等活动。
二是游戏材料趣味性、情境性。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味注重材料的教育性,而忽略材料本身的游戏性、趣味性。功利心强,作业式的材料比比皆是,而忽略了“好玩儿”这个问题。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乐”,喜欢玩,愿意探索,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于是,我们首先关注材料本身的新颖、好玩,具有吸引力,有动手操作的空间,引发幼儿探究兴趣;其次导入游戏情境,用绘本情境、故事情节融入其中,赋予幼儿游戏角色,在情境中操作、探究和发现;再次是增加游戏元素,比如竞赛游戏、合作游戏,在与同伴互动中获得游戏体验,更好地实现“玩中学”的特点。
三是游戏材料层次性、开放性。探索活动是在操作中将科学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准度上的差异。也允许能力强的孩子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善倾听,读表征:促幼儿思维发展
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奇曾提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认为儿童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益智区,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游戏过程与感受。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表征,“看见”孩子探究的兴趣点、问题、互动和情绪体验,解读幼儿的行为密码,推动他们持续探究,让幼儿在多元表征中实现思维发展。
3.细观察、重评价: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要推动材料的有趣和有益,保持幼儿的研究状态,教师需要坚持观察幼儿的发现行为和游戏行为,关注幼儿的表达与表征,了解孩子真实想法与需求,探秘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助推幼儿的活动力,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观察方式一,角色转换。我们以玩伴的身份,直接与幼儿“对话”,而不是“尴尬”地介入。如可以成为幼儿游戏中的“麻烦制造者”,尝试将问题抛给他们,促使幼儿自主讨论、自发学习。观察方式二,观察记录的多元化。如文字记录、影像记录、表格记录、等级记录等。
在观察记录的分析与评价中,我们选取轶事记录法、等级评定法和作品分析法,结合《幼儿深度学习评价量表》,在幼儿的行为表现中,了解幼儿深度学习的发展状况,在发展轨迹中反思和评估益智区活动的有效性。
新学期,我们也有新的思考与研究重点:如数学思维导图的利用,更新数学游戏资源库等,有待我们继续努力。以上就是我们益智区创设与指导比较粗浅的、基础的做法,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