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三、回归童心的生成课程的启示
㈠生成课程是滋养幼儿童心、永葆教师童心的过程
生成课程既不是绝对的儿童中心,也不是教师按纲实施,而是师幼共同建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开展的课程。一方面,生成课程以幼儿的兴趣为起点,是教师追随童心,滋养童心的表现;另一方面,因生成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要求教师也要充满生机、活力和好奇心,在滋养儿童童心的同时复归自己的童心。因此,开展生成课程,是教师在“观察——反思——计划——观察”这个循环中不断提高专业性、永葆童心的过程,也是幼儿在兴趣指引下不断获得新经验,提高主动性,实现完整发展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㈡生成课程是教师不断挖掘、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由于生成课程的开放性以及对幼儿多渠道支持的要求,教师要把眼光从书中、室内跳脱出来,不断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如种植园地、园区环境、家长资源等,丰富幼儿的活动形式,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所用资源与课程的适切性,包括内容和形式的适切性,尤忌生搬硬套;二是所用资源对幼儿深度探究的意义,可走马观花。如在《秋天》主题中,教师很容易想到带幼儿去户外或公园寻找秋天,但如果活动前没有明确目标活动后也没有交流反馈,仅为漫无目的地闲逛,这样的自然资源利用是无意义的。相反,若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引导幼儿着重观察秋天的色彩或树叶,活动前有准备,过程中有目的,活动后有交流,才是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
㈢生成课程是教师团队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
开展生成课程并不是教师一人单打独斗或是班内教师闭门造车,而要成立研究小组,借助团队力量共同成长。园级层面,管理者要针对教师在生成课程中的观察、计划、实施困惑等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班级层面,班内两位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亦要每日交流幼儿行为和活动进展,共同寻找问题、分析原因、调整计划;个人层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平衡兴趣与学科关键经验的关系,才能让幼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性、创造性的工作。
一个生成课程始于偶然,成于老师的智慧与用心。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还是环境创设等,都要紧紧围绕“回归童心”、“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问题”去考虑。在课程不断生成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创造、对话交流,进行知识建构和自由体验,不断显现其丰富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引导幼儿感受美好,体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