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沙水游戏开展的有效策略
作者:和桥周洁 日期:
2023-08-31 点击:
次
【摘要】沙与水作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材料,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作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基于低结构性甚至无结构化的特点,又有着灵活变幻、可塑创造等特性。本文结合沙水游戏开始的实际情况,就内容选择、材料提供、教师支持和多元评价四项策略,进行了探讨,“四性”合一,探秘沙水游戏。
【关键词】沙水游戏 开展 策略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提到“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的理论中提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空间”,还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沙水游戏作为长期以来深受孩子们喜爱,又与很多理论背景极其吻合的游戏形式,在我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也一直备受重视。
沙与水作为一种自然材料,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作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基于低结构性甚至无结构化的特点,又有着灵活变幻、可塑创造等特性;作为幼儿园户外游戏的开展形式之一,通常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把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游戏。那么如何挖掘沙水资源的最大化价值,支持幼儿在沙水游戏中的主动学习与成长呢?现结合实际案例,探秘沙水,谈一谈沙水游戏有效开展的四项策略。
一、内容选择的适宜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而作为沙水游戏来说,必须要考虑幼儿的经验基础,幼儿已有经验的差异,就决定着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沙水游戏内容需求的不同,因此选择适宜的游戏内容至关重要,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需求。
比如: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的的局限,在沙水游戏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游戏,沉浸在自己的游戏情景中,和同伴的交往范围较小,会有一定的模仿行为出现,但创造力较弱,因此“沙池探秘”、“沙中淘宝”、“水的旅程”、“堆小山”等趣味性的游戏更适合小班幼儿去玩耍、去探索。中班幼儿开始不再满足于自己独立游戏,想找同伴一起玩,孩子开始有自己想法和创意想要表达,具有一定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因此“贪吃蛇”、“小瀑布”、“小球入洞”等这类需要一定合作探索、想象创造的游戏对中班幼儿来说更符合其年龄及游戏特点,较为适宜。而大班幼儿更喜欢并享受与同伴一起游戏,且往往会把合作关系维持到游戏结束,在游戏中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边操作边交流,有一定解决问题和挑战的能力等,根据这些特点,大班幼儿更适宜“引水入渠”、“水往高处流”“送船靠岸”等更需合作力、更具挑战性的游戏。
由此可见,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来说,沙水游戏的内容选择是否适宜,对幼儿游戏的持续兴趣起着关键作用,也决定了幼儿游戏的参与度和深入度。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倾听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关注儿童的经验,分析并选择适宜的游戏内容,促进幼儿沙水游戏的有效开展。
二、材料提供的丰富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沙水游戏更应如此,材料工具是否丰富,能影响游戏的最终质量。在我园沙水游戏的材料提供上,有现成的亿童玩沙水材料,如粗细不同的直管、弯管、剖面管、接口、阀门、勺子、软管、水管等,还有常见的玩沙材料,像铲子、耙子、筛子、水桶等,以及一些辅助的砖头、薄膜、碳化积木、木梯等,另外还特意为幼儿提供了展示板、纸、笔等可记录、可讨论的区域,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并促进幼儿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与发展。但这里所说的材料的丰富,可不是越多越好地投放,是需要结合游戏对象和游戏内容有选择地提供与投放的。
1.根据游戏情节投放
幼儿玩沙水游戏的材料很多,但不是“多多益善”,只有根据游戏的情节进行有针对性地投放,才能更适合孩子的游戏与发展。就像在“送船靠岸”的游戏中,根据“送船靠岸”的主题,设计成开船航行和停船靠岸两个游戏场景,并根据开船和停船的两个游戏情节分层次投放材料,支持并不断推进幼儿游戏中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参与,如:在开船游戏中,提供剖面管、支架、小船、勺子、水桶等材料,孩子在探索中初步感知水流的多少、快慢与小船航行间的关系。到停船游戏时就可以增加阀门、封口等材料,通过合作探索达到控制船身,做到准确停船靠岸。
2.根据个体差异投放
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或玩具,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提升参与感,获取成就感。如:在“引水”游戏中,结合沙池与水池的远近程度,分别针对沙池周边的几处水龙头,提供长短不一的水管(比如:最近的水池没有水管连接,可以直接水龙头上接水,有一定距离的水龙头上连接长短不一的水管),孩子在游戏中就能根据水管的长度以及地形等细节,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引水方式,体验引水成功的成就感。
3.创设灵活变通的“百宝箱”
在沙池的周围还有必要提供一个“百宝箱”,这个宝箱必须是可活动的,且里面的材料是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不断更新或替换的,比如孩子们玩“储水游戏”时,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与总结中,发现水直接引入沙池中,会渗入,无法储水,从而发现需要借助一些可以帮助储水的辅助物,因此像薄膜、尼龙袋等材料就可以存放进“百宝箱”中,再如一些PVC管、绳线、卷尺等材料都可以根据游戏或幼儿需求提供“宝箱式”的投放,让“百宝箱”成为可持续、可探索、可挑战的存在,让“百宝箱”中的“宝物”不断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
总之,儿童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提供的灵活、多变、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为幼儿提供丰富材料的时候,从儿童角度去思考,孩子可能需要什么材料,更想要什么材料等等,让幼儿在有足够材料支持的前提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玩和伙伴一起玩的游戏,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去想象、去探索、去决定……
三、教师支持的有效性
不论在什么游戏中,教师都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要在肯定或鼓励性质的支持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介入,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幼儿游戏的开展,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的提升,才是教师有效的支持所在。
比如孩子们一直沉迷在“引水入渠”的游戏中,通过不同管道、支架等的平面拼接,把水引入渠道中,乐此不疲。好长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孩子还在重复着一根一根的剖面管、圆管堆接引水,一部分孩子的兴趣点已经开始转移随意玩时,我意识到教师必须适当进行有效地介入,用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大的耐心、最有效的点拨支持并推进游戏的开展。于是我在材料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把圆管拿掉了,也适当拿掉了一些剖面管,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管子够不着时,教师适时引发孩子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引水入渠”呢?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讨论、争辩与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也有孩子主动从书籍、网络等资源获取方法,最终在一次次地实验操作中获得成功,引发了新一轮的游戏与探究兴趣。
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Te Whariki》理想宣言中有提到:“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同样,我始终相信儿童才是最会玩的“游戏玩家”,但这些“玩家”也会有走神或者不在状态的时候,教师的有效支持会让孩子重新燃起对游戏的探究兴趣,甚至引发高层次的深入探究游戏,从而获得新经验产生的机会。
四、评价实施的多元性
沙水游戏的内容、材料等前期准备和游戏过程中的支持与指导都很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游戏结束后的评价实施同样不可小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而这些方式都可作为评价的媒介之一,游戏后与同伴的分享交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同样是游戏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成为引发下次游戏的导火线,应重视、巧妙、合理地运用这一环节。
在评价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在沙水游戏的评价环节中,可以通过个别评价、小组评价、自评或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内容方面必须要有针对性,就像《指南》中的建议“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等”。就像“风车转转转”游戏中,有四组孩子成功做出了三个水车转转转,其中两组还做出了四个水车转转转,还有一组没有成功,因此在游戏后的评价环节,我们就针对“你的风车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下次想要怎么做?”“下次还可以怎么玩呢?”等问题,帮助孩子回忆自己的游戏过程,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下次游戏做铺垫,在这个评价交流环节中,成功做出四个水车的孩子还提出“下次想做连通水车的想法”,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设想,助推并引发了下一次更精彩、更有成就感的游戏体验。这种有针对性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思或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或可以调整的地方,通过有针对的评价也能更好地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促进幼儿在沙水游戏中的全面发展。
总之,沙水游戏是以沙、水为基本材料,从适宜的内容入手,借助玩沙戏水的工具或材料,在游戏的情景中受内在兴趣的驱动,给予有效的支持与评价,对沙、水进行自主探究和操作的过程。幼儿园沙水游戏作为一种自主探究的游戏,具有整合性、开放性、阶段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领域,旨在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探究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同时对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性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