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智”趣童年 “域”见数学 ——数学经验在数学区渗透的“思”与“行”

作者:和桥周洁  日期: 2023-08-31  点击:
我园在班级数学区游戏研究的初期阶段,通过观摩调研发现,各班在数学区游戏中存在内容选择盲目、材料投放枯燥、玩法设计单一等问题,于是,我们从幼儿的视角出发,通过“专家引领——观摩研讨——分析调整——再次实践与反思”四步推进式的系列教研,对班级数学区的创设与开展进行不断优化与调整,将数学关键经验渗透于游戏中,把数学变成好玩的游戏,现将我们的“思”与“行”梳理如下:
一、遵循指标要求,创设适宜的环境
1.遵循指标要求
按照《幼儿园数学区环境评估表》的要求,老师们有意识地将区域独立设置于教室的安静区,且区域面积适宜,能满足至少5-7名幼儿同时使用,也能满足个别幼儿独自静心思考。
2.充分利用空间:各班教师充分利用三维空间,衍生游戏场所。例如:“毛球大作战”“趣玩瓶盖”“小小外卖员”等,将游戏材料固定在墙面上,拓展幼儿的操作空间。又如:“瓶盖趣多多”“棋类游戏”“停车场”等充分利用教室地面空间,开展竞赛或合作类游戏。还如:“纸杯叠叠乐”“好玩的规律”等游戏巧妙运用屏风、操作架等立体空间,展示幼儿操作过程的照片或操作的结果,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3.巧用收归标记,在照片、表征标记的基础上,数学区还融入了颜色、图形、点数、加减等隐藏数学契机的标记,让每天游戏后材料的收归也蕴藏着数学学习。
二、链接核心经验,选择适合的内容
1.核心经验为纲,依据幼儿的需求选择内容
我们以幼儿“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为纲,将适宜幼儿发展的四类数学概念和对应的九项子内容,以及相应的核心经验、幼儿层级发展轨迹一一罗列,再结合《指南》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每一版块的具体内容。
2.主题活动为轴,关注幼儿的经验生成内容
选用幼儿熟悉的、有一定经验的内容更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如:大1班在“南瓜,你好!”主题课程中,幼儿通过对南瓜的持续探究,感知获得相关的主题经验,在区域中再次进行“南瓜排排队”“数南瓜籽”“测量”“称重”等游戏,让幼儿在与有生活链接的材料的互动中学习模式、计数、测量、量的比较等相关数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经验开展游戏。
三、满足个性需求,投放适宜的材料
1.源于生活的低结构材料
一方面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如花生、瓜子(开展计数、统计游戏);玉米(数数游戏);木棒(排序游戏);栗子(空间游戏)等都能成为孩子游戏的材料,方便易取又有趣好玩,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允许幼儿自主探索游戏玩法:根据内容及教育目标投放相关材料,对其玩法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固化操作方法,给幼儿留出自主的空间。如中5班的“乐高大挑战”游戏,乐高积木作为游戏主材料,幼儿玩出了排规律(按一定规律模式排序)、占领地盘(按数取物铺满平面)、搭高楼(按数取物垒高)、量一量(乐高块测量长短,比较多少)、方位游戏(按箭头任务移动乐高,说说方位)等多种游戏,每种游戏都生成一定的目标。孩子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或探索新的游戏玩法,让游戏玩法更多样化。
2.适恰调整的个性化材料
我们在材料投放时考虑趣味性、适龄性、层次性等因素,还会更多的去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对材料进行适恰的调整,让材料变出花样,让游戏玩出新意。如中1班的“停车场”游戏,由一开始平面汽车点数配对,到听取孩子的意见,用汽车玩具更好玩,但又出现车停不下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进而不断优化扩大成自制立体停车场,把空间方位、数物匹配、分类等内容巧妙融入其中;又如小3班的“纸杯游戏”,从一开始手口一致地点数、点数配对,到调整增加彩色纸杯,在区分颜色、垒高的同时,向立体空间发展,再到加入沙漏或计时器,既可以一人游戏,也可以两人比赛;还如中2班师幼对玩法示意图的展示方式进行了多次优化与调整,问题一:照片形式呈现的游戏步骤与玩法,镜头太远、画面模糊及照片顺序不清,调整优化:拍摄手部细节、图片标注好数字,便于观看使用;问题二:木制展示架制作成站立式时,太占位置、收归也难,调整解决:A4纸折叠式三角架,既能站立,又能折叠收归。
3.运用动态的辅助材料
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在其熟悉基本玩法或兴趣减弱时,适时地增加辅助材料,使幼儿爱玩、活玩材料,如:“占地盘”游戏中加入骰子(掷到几放几个乐高积木)、“搭高楼”加入沙漏(沙漏结束谁的楼房高,谁赢)、数独游戏中投放响铃、在“棋”乐无穷中增加计时器等辅助材料的动态投放,融入了更多游戏成分,使幼儿感觉到材料的新鲜有趣,激活了幼儿与原材料的再次互动。
四、巧寻游戏趣点,设计适意的玩法
1.趣设游戏情境——让游戏好玩
科学而巧妙地设计有趣的游戏情境,把数学变成好玩的游戏,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支持幼儿在自主探究中有效获取数学经验。比如:小4班的“栅栏装饰”,把感受规律的有用与美观真正用在了装饰自然角栅栏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而小1班的“乐乐高”规律垒高楼房游戏,把单纯照图排规律调整为站立式对高楼情境后,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游戏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感兴趣的、有趣好玩的游戏情境,让他们在不断尝试、持续探究中逐步理解数学概念。
2.融入比赛氛围——让游戏持续
我们通过创设比赛的游戏氛围,在游戏玩法上以竞赛或擂台等方式,让游戏兴趣更持久。比如:大2班的“五子棋”游戏中融入了加分规则,连成线即可加分,并进行实时记录比出输赢;在“自制楼房棋”中,在规定时间内将打乱的棋盘移动归位即为胜利;还如中5班的“占领地盘”,骰子掷到几就在自己的地盘上插上相应数量的乐高,以两人竞赛的方式,占满地盘者为胜;在“搭高楼”游戏中,以两人对战掷骰子、搭高楼的方式,在沙漏计时器结束后,比比谁的楼房高。
3.设计改编玩法——让游戏可变
挖掘材料或玩法的可变性,鼓励改编与设计,增强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及游戏过程的趣味性,让游戏“保鲜”。比如大1班的“迷宫乐园”,固定了起点与终点,只要随意转动箭头方向,就能到达终点,孩子玩过几次就提出太简单了。孩子的调整:先是加入骰子,调整起点、终点的不确定性,让游戏路线可变性更强;其次是改变规则,每人每次只能转动一次转盘箭头,从而增加难度,提升思维能力;而后孩子们还提出想要逆转思维,先设计路线再进行挑战,可在游戏中会发现实际与计划有冲突,按设计图没法到达终点,又想到用不同颜色的颜色的笔进行修改,但看上去又显得很凌乱、不清楚,于是在分享环节我们又针对该问题进行团讨,想到可以用黏土、毛线等代替笔,便于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纠错。正因为教师赋予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设计改编权,才让游戏有了可变的玩法,让幼儿的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真正体验了改编、设计、参与游戏的乐趣。
一年来,我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观察等多种策略使班级数学区逐渐优化,我们深知,教师要观察审视幼儿的表现,感同身受幼儿的个性需求,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快乐地获取经验,自主地运用经验,追求“玩得起来的数学活动”,真正意义上实现幼儿“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