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我与《指南》的十年 ——一个幼教小白的成长故事

作者:刘娜  日期: 2023-04-10  点击:

我与《指南》的十年

——一个幼教小白的成长故事

宜兴市艺术幼儿园 刘娜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在它的指导和陪伴下,我由一名幼教的“生手教师”成长为“成熟型”教师,并走向了领导岗位。这10年的成长历程,《指南》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它指导我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研究儿童,尊重儿童,评价幼儿,它让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心里有明确的目标,教育行为更加科学有效,它使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的家长工作开展得游刃有余。在它的引领下,亲师幼获得了共同成长。

【关键词】指南;教师角色 ;家园共育; 儿童发展

 

2012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了,距今已近10年光景。在这10年里,我从配班教师,主班教师,课题组长,年级组长,到如今的业务副园长,从新手教师成长为熟手教师,《指南》的陪伴和引领功不可没。

我的前学历并非学前教育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特长来到了幼儿园后勤部工作。这让我有幸认识了一群有教育情怀的幼儿教师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工作环境的耳濡目染,让我喜欢上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感觉。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后来,我拿到了教师资格证,获得学前教育本科的后学历,在2006年成为一名正式的幼儿园教师。在2012年以前的教学当中,更多地是跟着老教师边做边学,边做边体悟,理论书籍和专业杂志读了不少,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210月《指南》颁布的消息,在我们这个江南小城的幼儿园里,初始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但随着宣传与学习的推进,伴随着“走出去”和“请进来”,尤其在精读了李季湄和冯晓霞两位教授主编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之后,对《指南》的理解就更深了,在这10年里,我也完成了从“生手型”向“成熟型”的蜕变。

一、《指南》教我在“变化”中坚守“恒量”

“儿童处在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环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儿童的所听所想所做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接收信息的来源,已不再局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资源也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媒体、新技术也逐步瓦解了课程、教科书的霸主地位,使儿童的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开放,接收的文化更多元,多元的文化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熏陶。当你以为孩子还在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已经在讨论“吃鸡”和“王者荣耀”了。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会变,儿童热爱游戏的天性,在游戏中和生活中学习的特点不会变。无论儿童被多少信息环绕,教师都必须在了解儿童的前提下,为之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促进之全面和谐的发展。无论儿童普遍如何发展,个体差异都始终存在,需要老师予以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即既要面向“每一个”,也要关注“这一个”和“那一个”。这些在“变化”中需要坚守的“不变”,指南在开篇有明确的说明,给予我坚守的信心。

二、《指南》让我对“教育目的”理解得更加透彻

在《指南》的说明里,提到“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这使我不仅把目光停留在孩子在幼儿园这三年,更要把目光放远至未来的30年,孩子的终身发展,即“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要让他们过好现在的3年”。这三年里,孩子的每个阶段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作为教师的我,心里有了目标,就能引导幼儿向着目标的方向学习和发展。同时,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评价,也随之改变。

在《指南》的指导下,我对孩子的评价,也从横向的评价向纵向评价为主转变,从过于关注于“学到了什么”,向注重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和获得转变。也不再盲目地,武断地、急切地通过孩子某一时段的表现予以“盖棺定论”,而是学会从孩子身上去挖掘“无限”的可能性,从而珍视它,鼓励它,引导它,成就它,让可能性成为孩子的“确定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从新西兰引入评价体系——“学习故事”。“学习故事和《指南》有很多相通之处。如认为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学习和发展,重视幼儿园和家庭及社区的密切合作等等。”[]在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离孩子和家长更近了。因为当我用认可和接纳的态度来观察儿童的学习过程,发现和记录儿童的优点和兴趣时,每个孩子在我眼里都是那么可爱和充满了“闪光点”。相由心生,你“欣赏”的目光,有爱的动作,向孩子源源不断地发射“爱”的电波,孩子都能感受得到我对她的喜爱,愿意靠着我,愿意和我一起玩,愿意告诉我心里的小秘密,如此这般,和孩子心的距离靠近了,更有利于我去了解孩子,观察孩子。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当我把“学习故事”分享给家长,家长看到的是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赞美,是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试问哪位家长不为孩子感到骄傲,哪位家长不感激如此欣赏孩子的老师,哪位家长不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把孩子的教育做得更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出色?长此以往,家园关系更加紧密,家园共育更加有效。

三、《指南》使我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更加准确

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落实“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江苏省从2015年开始在全省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指南》背景下,将游戏精神融入到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我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在这之前,说实话,漫长的学校教育把我培养成了一个不爱玩的“好学生”。刚开始带班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我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游戏的玩法。而在孩子学会了某个游戏之后,我只需要在边上看着他们玩,看是否遵守游戏规则,看是否注意了游戏安全。相信,很多幼儿教师和我一样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一种玩具,孩子们能想到的玩法种类经常比老师想得要多,并且,那些在成人眼里看起来既简单又不好玩的玩法,也能被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难怪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玩家”,对于玩,他们“天赋异禀”。要想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更好地落实“课程游戏化”,幼儿教师如果没有孩子们会玩,又如何能使他们通过游戏获得更好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比幼儿更懂游戏,更会玩游戏,努力成为一个“长大的儿童”。

有人可能会说,我好不容易长大成为“成人了”,怎么又要我成为“儿童”呢?这是有据可查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复归于婴孩”,便会有一颗枕纯朴素的童心。马克思说得更为直白和深刻:‘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显得稚气了,但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不应该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是的,教师不能再变回儿童,但应该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使自己再现儿童的精神状态,成为“长大的儿童”。当我意识到,只要当教师是儿童,才能走近儿童;只有当教师是长大的儿童,才能提升儿童。于是,这十年,我逐步改变了。

(一)我成为理智的支持者更理解孩子们的游戏

有些幼儿行为是披着“游戏”的外衣,但本质上却不是游戏,如何判断,那就看此行为是否满足游戏精神的内涵,即“愉悦,自主、自由、创新”。然后,教师再决定是否予以支持。例如,在大班的某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刚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玩沙包,其中一个沙包的图案很受幼儿的欢迎,不知不觉中针对该沙包的争夺大战就拉开了帷幕,渐渐地由原先的一人追一人,变成了多人追一人,当被追的幼儿眼看就要被追上,沙包不保,就把沙包扔给了就近的那个幼儿,接到沙包的幼儿于是成了被追的那个人,继续奔跑。把“烫手沙包”扔掉的幼儿在稍作喘息之后,重新加入了沙包追逐大战。参与游戏的幼儿跑着,叫着,笑着。观察至此,老师需做什么?我觉得,首先要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为游戏行为愉悦吗?从孩子的笑声中可知。自由吗?幼儿自己形成游戏规则,没有额外的约束。自主吗?这是自发生成的,完全自主。创新吗?显然,该玩法不同于以往,具有独特性。既然,符合游戏精神的内涵,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欣赏和保护,笑着给他们加油并适时提醒他们注意游戏安全。

反之,同样是玩沙包,当孩子开始用沙包去击打同伴的身体,发现能给自己带来愉悦的感受,并且此获得了其他孩子的模仿,于是演变成一场沙包混战。他们的行为还是游戏行为吗?显然不是。此时,老师需要立刻阻止,把活动拉回正轨。由此可见,当我用游戏精神的内核去分析孩子的游戏,就能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更好地支持和鼓励幼儿游戏中学习和发展

(二)我成为了热情的合作者,积极投入地参与孩子的游戏。

我发现,教师是否喜欢玩游戏,能否积极投入地参与游戏,能否用自己的热情带动和感染孩子,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孩子的游戏效果。同时,教师参与游戏,亲身体验游戏,会更方便关注幼儿的表现,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

例如,在一次午餐后的散步时光,由于配班邵老师临时有事耽搁,没能及时和一起带着孩子出来散步。在带着孩子一边慢慢走一边等候老师的过程中,有个幼儿提议“老师,我们和邵老师来玩躲猫猫吧,让她一会儿出来找不到我们”,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幼儿的积极响应。作为一个“玩心重”大儿童,我立刻察觉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并和孩子们一起选择一条不容易被发现的路线,让邵老师找不到。假如我是个没有“游戏精神”的老师,不爱玩,就会给自己找很多否决孩子提议的理由,比如一个人带队的危险因素,邵老师找不到我们会着急等等,不仅不会支持孩子的这个游戏,更别提参与其中了游戏时,发现,当孩子成了游戏的主人,不需要老师的提醒,就能静静地走路,最后,当邵老师“千辛万苦”地找到我们的时候,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欢呼起来。

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能和他们在一起我,是受孩子欢迎的,也是幸福的。比如,在操场上和他们撒欢一样地奔跑,你追我赶;在小山坡上和他们玩打仗的游戏,“排长”,在“司令”的指挥下冲锋陷阵;下雪天,和他们打雪仗,被他们打得落荒而逃,享受背后留下的一串串笑声。

四、在《指南》指导下开展的家园共育更加有效

家长工作,是许多新手教师的工作难点。如何让家长“听”自己的话,认同自己的教育理念,配合自己的工作,也曾经是我家长工作的难题。当《指南》出台以后,我找到了家长工作的制胜“法宝”。因为《指南》不光能指导教师,还能指导家长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南》可以让“家长”变得“专业”起来。

在每年的小班新生家长会上,我都会给我们班的家长推荐《指南》,并进行讲解和培训,并重点提醒家长。一是为了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使其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助力,而不是阻力。二是为了减少日后在与家长交流中,由于“理念不同”而造成的沟通障碍。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家长学校,结合《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开展家长培训。比如,指导家长如何欣赏孩子的美术作品,鼓励孩子进行涂鸦;针对祖辈家长,做题为“放放手,大步走”如何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专题讲座;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指导家长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幼小衔接”,避免“拔苗助长”……

每当我们的自然与生活课程需要家园共育的时候,家长总是能积极地予以支持和配合。为孩子准备丰富的种子带来幼儿园进行观察和探究;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养花种草并观察和记录;为帮助孩子了解父母的职业,周末带孩子去工作场所参观;为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孩子一起精心策划和参加义卖活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始终活跃着家长的身影。在《指南》的引领下,家长抱怨老师“事情多”的情况少了,主动和老师聊起孩子教育的多了,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分析更客观了,对教育孩子的心态更平和了。这些无形中,也给我带来的更大的压力和动力,促使我更深入地研究幼儿,组织更有效的活动,促进亲师幼共同成长。

五、心中有“指南”,行动有“方向”,成长有“力量”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幼教教研员,非常有心,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印成巴掌书,发给幼儿园的老师们。从此,这本巴掌书就成为了幼儿教师教研和培训的必备之物,也成了指导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口袋书”,《在<指南>背景下开展……》也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常用课题。在新教师培训、教师招考时,更是少不了《指南》的身影。《指南》俨然已融进了每位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给与教师最有力的专业支撑,让教师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本文获2021年江苏省幼特教“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