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以绘本《蜗牛的小路》为载体的美术园本教研活动初探

作者:刘娜  日期: 2023-04-10  点击:

绘本《蜗牛的小路》为载体的美术园本教研活动初探

宜兴市艺术幼儿园  刘娜

【摘要】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出现短板的情况下,基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以绘本《蜗牛的小路》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研,开展美术园本教研活动的探索。在此过程中,研究幼儿,深挖教材,合作共研,促进新老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关注幼儿的需求,设计适宜的活动,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蜗牛的小路; 一课多研;同课异构;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园美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部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的美术鉴赏能力普遍不高,教师对自己不拿手的事情,做起来就缺乏自信,就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从而尽量避免组织美术欣赏活动;二是幼儿在生活中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接触得不多,缺乏一定的审美经验。两方面原因相辅相成,造成了目前的现状。如何提升师幼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与学的能力,成为我园近阶段教研活动重点。所以,当笔者初遇绘本《蜗牛的小路》,就立刻意识到:这不正是开展美术欣赏园本教研活动的良好素材吗?

蜗牛的小路是一本将美术大师的作品融入绘本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小读者进行美学熏陶的图画书。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色彩缤纷的小蜗牛,故事以这只小蜗牛的口吻展开,小蜗牛邀请小读者跟着它,沿着一条银光闪闪的小路,去寻找一幅“肖像画”,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正是小蜗牛自己。跟着小蜗牛一路走着,沿途会遇到八位美术大师的画作,比如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第20号》,超现实主绘画大师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穿水手服的玛雅,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金鱼》……每遇到一幅画作,小蜗牛就邀请小读者一起品赏“这是我的“肖像画”吗?为什么呢?”最后在文末终于看到了马蒂斯的画作《蜗牛》,原来小蜗牛的自画像就是它呀,和小蜗牛真的很“像”呢!迂回旋转的多彩色块是小蜗牛的壳儿,那蓝色的长方形不就和小蜗牛的身体“一模一样”吗?就这样,小读者跟着小蜗牛一起,兴趣盎然地走完这条“蜗牛的小路”,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场“艺术欣赏之旅”。

在《蜗牛的小路》这本书里,不同风格的大师画为在三个年龄段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了良好素材,既适合教师开展同课异构,也适合教师在同一年龄段开展一课多研。于是,一场以绘本《蜗牛的小路》开展的美术欣赏园本教研活动在春季学期就此展开。

一、基于儿童年龄特点开展同课异构,挖掘作品的不同审美价值

老师们首先进行自我学习,针对绘本中提到的八位美术大师的作品特点,查找资料,赏析画作,基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集体分析教材,研究幼儿,寻找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理解和欣赏画作的切入点。

(一)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并予以尊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当孩子拿到这本绘本后,会对绘本里的哪些内容产生兴趣呢?各年龄段孩子的兴趣会不会一样呢?那就去听听孩子对绘本里大师画作的“初感受”吧。

小班的孩子说,喜欢书里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还喜欢用手沿着蜗牛的小路描画着;有的觉得蜗牛背上五颜六色的颜色,觉得很好看;有的喜欢马蒂斯的《金鱼》,觉得金鱼很漂亮,荷花很好看;很多孩子不太喜欢《穿水手服的玛雅》,认为有点可怕。这些感受和小班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密切相关,他们偏爱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找美的感觉。中小班的孩子对波洛克的“自由泼洒”的绘画方式不理解,认为那是在乱涂乱画,画面“乱七八糟”,“不好看”,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时成人对孩子作品的评价存在问题,继而影响了孩子的审美判断。

与中小班孩子不同,大班的孩子在欣赏波洛克作品时,反而觉得“很放松,很自由”,“有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自由自在的感觉”。他们会认为《穿水手服的玛雅》“很酷”,“很好玩”“很特别”,“玛雅的眼睛、手、还有嘴巴都很可爱,手就像朵花儿”,“这幅画不像大人画的,很像小朋友画的”。这不禁会让我们想起毕加索的曾说过的:“我穷尽一生精力,想像孩子一样作画。”我想,毕加索听了孩子们的话一定会感到非常开心。

(二)从孩子的审美兴趣出发,挖掘集体教学的切入点,开展同课异构。

既然小班孩子对“小路”兴趣浓厚,小班组老师就把目标定位在描画各式各样的线条,感受自由创作的乐趣。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给小蜗牛画各式各样的小路,有直线的,有曲线的,有折线的,有转着圈儿的,有高峰,有低谷。然后孩子在这些小路上,有的用笔画,有的用彩泥搓,有的用圆纸片贴,来代表蜗牛,于是一节《小蜗牛的小路》美术活动就生成了。另外,小班活动之二《小蜗牛的新家》把目标定位在撕贴装饰蜗牛的壳上。老师们指导孩子用各种材料如树叶,纸片,瓶盖,羽毛等来装饰蜗牛的壳儿。

中班的老师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对色彩的感受上。马蒂斯的蜗牛从色彩方面看,画中采取了红色、黄色、蓝色三原色,紫色、浅紫、橙色、绿色、草绿色以及黑色这九种颜色[]。在孩子原来的经验里,他们对“一家子色”(相近色)比较熟悉,对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橙色、黄色与紫色,这三组对比色,并不是很了解。通过欣赏,老师将颜色的组合,用两图对比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对比色放在一起,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美感。然后孩子就尝试用对比色给蜗牛装饰壳。  

大班的活动之一将目标定位在对《蜗牛》抽象风格的感知上,并模仿《蜗牛》的风格用剪贴画的方式为其他动物设计“肖像画”。大班的活动之二把目光投向波洛克的作品,让孩子体验自由自在,充满韵律感的作画过程。

二、基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开展一课多研,以老带新促教师发展

在同一年龄段,教龄三年以内的新教师和老教师同上一堂课,开展一课多研活动。小班的活动《小蜗牛的小路》在一研课上,新教师过于注重幼儿画线条能力的培养,活动缺失了趣味性,幼儿的创作过程也显得兴致缺缺。因此在二研课上,老教师将故事情境设置成小蜗牛去旅行,增强了趣味性,使孩子在介绍作品时更具有故事性。比如“走过高高的山峰(凸起的线条),低低的山谷(凹的线条),爬过小桥(拱形),爬上过山车(圆圈)”等等,尽管简单的线条比较抽象,但孩子们依旧讲得头头是道,富有想象力。在活动《小蜗牛的新家》中,一研课结束后进行研讨时,有老师认为这个活动从形式来讲,更适合幼儿在美工区中开展,没有进行集体教学的价值;从内容上来讲,和绘本《蜗牛的小路》关联度不高,没有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即使脱离绘本,这个活动也能独立存在。于是,在“跟进课”上,老师们重新定位目标,将内容进行调整为引导幼儿从绘本中选择喜欢的一幅作品来模仿,给小蜗牛设计壳儿,这样就把大师的作品欣赏和幼儿的艺术创作进行了链接,体现了绘本存在的价值。

大班的活动《动物园的“肖像画”展》,一研课时,新老师在活动中,没有引导幼儿将蜗牛的具体形象和抽象区分开来,导致孩子无法较好地理解用色块剪贴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创作时无法脱离动物的实体形象。经过课后的研讨,二研课上,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整,先围绕《蜗牛》做细致的赏析,设计了动物园里的小动物打来求助电话这一情境,让孩子用马蒂斯的方法为小动物们设计“肖像画”。在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如何用色块抽象地表现动物的典型特,比如长颈鹿要用细长的色块表现出长脖子,大象用长方形的色块表现出长鼻子,用正方形的色块表现出大耳朵等等。最后把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展览,通过看一看,猜一猜的方式,赏析同伴的作品。

因为孩子们在欣赏波洛克作品时一脸向往的表情“刺激”到了老师们,大班的活动之二《小小波洛克》把目光投向波洛克的作品。老师一边在欣喜孩子们能用语言、动作、表情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一边在反思自己是否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孩子的设限太多,让孩子感觉到不自由?这次,老师决定彻底放手,让孩子体验自由表达,无拘无束泼洒颜料的感觉。老师不光给孩子准备了几幅很大的白布、充足的颜料,和多种作画工具,如刷子,排比、毛笔等,还鼓励孩子用自己认为可以用来画画的工具来作画。大班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纵容”,胆子变大了,作画更“任性”了,俨然一位小小波洛克,自由泼洒颜料,放飞自我,体验到了泼洒、涂鸦的快乐。在评价环节,看着每个孩子的脸上洋溢着的意犹未尽的笑容,在场的老师都为之动容。在评课时,一位老师说“对波洛克而言,创作过程的意义远超过作品本身,他将铺满帆布的地面随意泼溅颜料,有意识地唤起韵律的创作行为,充满了神秘的原始魅力。在看孩子们的创作过程,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回归童心的率真的魅力。”因此老师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在集体教学的评价环节,老师应注重引导孩子大胆表达创作时的感受,和孩子在情感上进行共情,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孩子的作品本身。事实也证明,在二研课的评价环节,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作画时的感受,一人之言往往得到多人附和,由此可见孩子的本真体验是相通的。在评价时,老师也不忘引导孩子们去寻找作品中的美,把感受美和表现美有机结合。

三、探寻教研活动多元价值,实现师幼共同成长。

(一)同课异构,让教师更加了解和尊重幼儿。教师不仅关注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还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小班的孩子,教师对其审美偏好予以肯定,他们喜欢蜗牛那条小路,老师就围绕他们喜欢的小路来组织活动,从中挖掘教育价值,帮助幼儿树立审美信心。对小班孩子来说,树立审美信心比提升审美能力更有价值。中班的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提高了,老师在孩子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对比色的运用放到了活动中去,使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大班的孩子艺术表现能力强,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更丰富,老师尊重孩子的感觉,顺势而为,让每个孩子都体验了一把波洛克创作的激情。

(二)一课多研,使新老教师共成长。在本次园本教研中,工作三年以内的新教师上一研课,老教师上后面的“跟进课”。每次集中听课和评议,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再通过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加以验证。一课多研,改变了以往听课“只评不改”的模式,让方法和实践真正结合,实现了理论向行为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教师全身心参与,每个人的智慧被激发,形成“教研能量场”。在这个能量场里,教师研究态度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这个能量场里,大家平等交流,思维激荡,新老教师的反思能力都获得提升,实现了以老带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学习中的幼儿被关注。以往老师在听课时,比较关注教师如何教。通过这次园本教研,教师学会将目光投向学习中的幼儿。每当到了幼儿创作的环节,老师们纷纷走近,在不打扰创作的前提下,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发现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状态反观教师的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教师在研讨的时候,更加关注幼儿如何学,以及学得怎么样。更加注重集体教学中的评价环节,使每个幼儿都有被重视的感觉,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促进幼儿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