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教研相长 沉浸入心
——《指南》精神下科学领域的研究
古人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师们的专业能力也如是,是在一次次的教研、实践、反思中不断得到提升。为了切实提高我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围绕市教研室文件精神,我们在今年开展了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教学专题教研活动。
一、《指南》引领 共同学习
活动的开展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学期初,我们就带领老师们进行思考:“如何将理论联系实践?”“如何在《指南》的引领下高质量地开展科学活动?”“如何使用有效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重温《指南》,通过对科学领域幼儿发展目标与教学建议的研读,教师对于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对科学学习的核心理念感触颇深,打破了以往在科学集体教学中对幼儿“科学知识”的灌输,对“组织和开展科学活动”有了新的思路。
期末,我们为了让教师能对科学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我们还组织了教师进行《指南》的考核,通过本次的考核提升教师对《指南》中科学领域相关知识的储备,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巧用理论 现场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为了让教师将《指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们分别在每个学期进行了科学活动的展示及赛教活动。科学展示活动——教师们自己选择内容,精心准备,反复打磨,按照小、中、大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精彩的科学集体活动;科学比赛活动——围绕园部提供的“好玩的水”“弹性”及“有趣的磁铁”三个主题,自行设计教学活动。在两轮的活动中,教师意识到:科学集体教学活动需要体现:1.强调幼儿自己的主动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也就是说,强调幼儿“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是以幼儿自己操作材料的主动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观看教师的实物演示、听取教师的语言讲解的被动接受为主。2.注重幼儿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教师必须避免向幼儿灌输、让幼儿机械地记忆一些无法理解的名词概念、科学术语和科学结论,而应注重幼儿幼儿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3.教师是主导但不是主宰的作用。尽管从活动的课题到活动的框架都是教师确定的,但幼儿仍可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帮助幼儿的学习,并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活动计划,而不是代替幼儿学习,更不是主宰幼儿的活动。4.不排斥个别差异及个别化学习。这样就可保证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和那种整齐划一、抹煞个性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知识是一种经验水平的知识,而非概念化的知识,所以儿童是在经验中学习科学,而不是在概念中学习。除了集体教学活动外,我园各班科探区就为幼儿积累科学经验做了较大的调整,从投放的材料到教师的支持再到幼儿的表征,教师通过区域游戏将深奥的科学道理寓于简单的科学现象之中,而其中的知识点就在于孩子的经验中。
三、教研携手 学思并肩
“经验+反思=成长”,因此,实践后的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一环。在每次的活动后,我们也会不定时邀请专家带领教师开展了说课反思、骨干评课、集体研讨等教研活动,通过沉浸式教研,老师们静下心学习,沉下心思考,让他们发现科学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以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并与其他领域相互联系和渗透;还让教师认识到,只有结合教师生动的肢体语言、有趣好玩的游戏体验、材料的有效支持、环境的创设等,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单一枯燥的说教,让孩子们在主动体验和感知中发展。
另外,老师们结合我园的自然资源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故事研究。例如:大三班的“生姜大玩家”,孩子们亲身经历了为生姜选择环境——种植生姜——种植失败——寻找原因——重新种植等过程,感受到了自然物的生长与外部环境的作用;再如,大一班的“白天与黑夜”,通过两大篇章让孩子们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萌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又如,中二班的“薯与你的快乐”中,孩子们从探索水培红薯到认领红薯再到建立红薯基地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地感知、探索红薯的秘密。这些有趣的自然课程更好地帮助幼儿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育不是给孩子一些固定的、绝对化的、确定的、知识性的结论,而是要帮助幼儿学会以探究来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一年以科学领域为主的专题教研活动,在“以学促长”、“以研促思”,学研结合的方式下,有效推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成长。